管理專欄

第378期電子報

第378期 電子報-空心病

王  宇  老師

空心病


王宇管理點心坊:

北京的大悅城位於西單購物區的核心位置,這個購物中心內遍佈了大大小小幾十家餐廳,為購物人群和周邊寫字樓和商場工作人員提供從速食到大餐的多種選擇。一個週二的中午,我和朋友約了在六層的【很高興見到你】餐廳吃飯。

餐廳人滿,我們點好菜之後,坐等上菜,閒著沒事邊聊天邊東張西望。左手邊一桌是三個女初中生,人手一部蘋果手機,多數時候在刷微信,偶爾抬起頭來聊上一兩句。我看的有些訝異,疑惑的問我的朋友:「如今的中學生午餐都在這麼貴的餐廳的餐廳解決嗎?每個人都要用5000多元的蘋果手機嗎?」我朋友工作就在樓,是大悅城常客,她說旁邊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們中午可以自由選擇在學校吃或者在外就餐,所以這個大悅城裡的餐廳很有一部份客流是來自附近的學校。我還是為現在孩子們的消費能力感到驚訝,不說我們上中學的80年代,只說現在的北京城也不是哪所學校都讓學生中午外出的。國外更是這樣,我外甥在澳洲讀初一,每天都是自己在家做好三明治或者簡單地午餐帶到學校就餐,或者每天交幾個澳元,在學校的餐廳買飯,大家總體來說都是吃的一樣的,絕沒有像北京的這所中學的學生頓頓大餐。

鄰桌孩子們的菜上來了,到了最後她們也沒有吃完,六個菜剩了一多半,之後繼續玩她們的手機。我和朋友吃完走人,在餐廳裡看到至少還有三桌同樣穿著校服的她們的同學,男男女女的聊著天、刷著手機、剩著菜。出了這個餐廳向對面的餐廳一看,裡面果然也有幾桌初中生---他們的校服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可能。我在此刻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哪裡出了問題,孩子們一定要用著 iPhone,吃著大餐才能滿足嗎?我們的教育雖然有點爛,可是已經爛到了已經除了唸課本其餘的一切都不管的地步了嗎?

2016年11月中旬,北京大學心理諮詢師徐凱文的一篇文章《學生得了空心病 30%北大新生厭學》在網上熱傳,「空心病」一詞漸被公眾熟知。徐博士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效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他在高效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幹預。他發現一些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沒有明顯創傷,生活優渥、個人條件優越,卻感到內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島一樣,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這背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物質越來越豐富,為什麼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乏和蒼白?

他的問題,我在剛才的初中生群體中找到答案,同樣的生活條件優越、重點中學的孩子個人條件也很好、爸爸媽媽錢也給的足夠。可是孩子們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他們只知道家長要什麼、老師要什麼、社會要什麼,家長、老師都是要他們的分數,而不是要他們的「人」的完整的、全面的、平衡的發展。問題出在大學時代,病根是在中學小學。不光是中學生無目標,小學生也是如此,上個月「學而思教育機構」在美國上市,市值飆升到10億美元,我周圍也有朋友的孩子在該教育機構補習,我也看過他們的教學題目,大體上就是將4年級的題目給1年級的孩子去做,這已經不是類似學前班的搶跑一年了,足足搶跑了三年還要多!孩子們的靈魂跟不上智力的成長,沒有了內在的靈魂的支撐,外面的智力再光鮮,也有支持不下去的那一天,人格是骨幹,知識技能只是皮毛,也許撐不下去的那一天就在孩子進入北大的時候,脫離了家長的時候才顯現。

空心病,就是沒有把人當做人來養育,只關心分數和知識的掌握,就是把一棵小樹掏空的過程。我對未來一代充滿了擔憂,誰能給他們找一條出路?

(作者: 王宇,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