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394期電子報

第394期 電子報-製造問題與解決問題

王  宇  老師

製造問題與解決問題


王宇管理點心坊:

對未來作出預測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人們總是會高估一年之內的變化,並且低估五年之內的改變發展。特別在預測更遙遠的未來時,通常人們會提到的大多是不好的、悲觀的預想,比如:森林滅亡、臭氧層消失或者黑死病...等。

時間回到100多年前的19世紀末,在倫敦、紐約這些大城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當時的馬車就相當於如今汽車的存在,整個社會的運轉離不開馬。馬車不僅用來拉貨物,還有馬車出租車和馬車公交車、馬車私家車。當時,倫敦有約30萬匹馬,紐約則至少有15萬匹馬在維持整個城市的運轉。倫敦的30萬匹馬以每匹馬每天產生10公斤馬糞計算,總計每天能產生3000噸馬糞,30萬升的馬尿!各種馬尿、馬糞就排泄在馬路上,整個城市猶如一個大型的馬桶。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馬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馬多了,馬糞就更多了,當時很多大城市陷入「馬糞危機」,於是當時預言家們宣稱:馬糞將成為全世界所有城市的噩夢。1894年的《泰晤士報》預測,在接下來的50年裡,倫敦將被高達2.7米的馬糞淹沒。

就像各種好萊塢大片拍攝的手法一樣,危機最後總是會被化解,關鍵時刻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直到2017年倫敦也沒有被馬糞淹沒。倫敦的馬糞危機怎麼解決的?沒別的,就是因為在20世紀初汽車出現了,汽車更容易駕駛,也更快捷,汽車的價格持續降低,相對於馬車的價格變動越來越低,就引起了對汽車的購買量持續上升,很快馬車就被淘汰了,馬糞危機也就這麼跟著消失了。所以現實世界中,很多社會學專家解決不了的難題,最後都被經濟手段給解決了。

北京也面臨著類似倫敦的馬糞危機:由於公共交通不夠發達,路網不夠細密,人們在搭乘公交車或者地鐵之後,距離自己的最終目的地往往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這就催生了一個「黑車」產業。「黑車」的種類有兩種:三輪摩托車和汽車,三輪摩托車俗稱「黑摩的」,跑不了太遠,主要盤踞在地鐵站附近搭載那些距離一兩公里之內,又不想走這十分鐘到20分鐘路的人,每次收費10元以上。「黑摩的」造成的社會問題非常嚴重:占據道路、不遵守交通規則、沒有車牌,出了交通事故無人負責、隨意搶道、威脅行人安全、車子質量差,安全沒有保障等等。所以城市管理部門屢屢打擊「黑摩的」,抓到之後要扣留車輛甚至行政拘留「黑摩的」司機,可是這個毒瘤越發頑強的生存了下來,貓鼠的遊戲一直持續了20多年,隨著北京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黑摩的」的數量越來越多,似乎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倫敦的馬糞,很快就要把整個城市都淹沒了,很多人對此只能感到無奈和憤怒。

2017年的春節之後,我走過我家附近的地鐵站,感覺有什麼地方和以往不太一樣,駐足凝視,原來是常年盤踞在這裡的黑摩的都不見了。我還以為是城管部門把「黑摩的」都給查禁了,但是往往在查禁的第二天就會死灰復燃。但是接下來的兩天我還是路過這個地鐵站,還是沒有「黑摩的」的蹤影,怎麼回事?原來是蓬勃興起的共用單車搶了「黑摩的」的生意,在我停留在地鐵口的時候,不時看到有人騎著橙色的摩拜單車或者黃色的 OFO 單車過來,停好自行車,上鎖,走人。以往人們為什麼會打「黑摩的」作為交通?只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出行解決方法,如果人們選擇自己買自行車,就先要投資幾百元,更麻煩的是要面臨被偷盜的風險。若購買電動自行車,那麼被盜的損失就變成了¥2,000多元,而走路的話,北京的人行道的障礙非常多,很多道路甚至沒有人行道或者人行道被機動車占據。諸多的選擇都因為經濟性比不上「黑摩的」而被人放棄。

共用單車消除了人們所有的麻煩,也就變成的短距離公共出行的首選。第一、共用單車不用自己購買自行車,只需要繳納¥100-¥300元押金就可以將自行車騎走,而且押金隨時退還,人們不會蒙受丟車的經濟損失。第二、使用成本低廉,每次騎行只需要¥0.5元-¥1元,基本沒有人會對這麼便宜的價格敏感,大大增強了使用者的意願。第三、安全。人們往往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技術,共用單車是自己騎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單車的速度比黑摩的慢,也增加了安全係數。第四、使用方便,隨時隨地可以租借和返還,不用的時候,只需要往路邊一停就夠了,比以往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的使用要便利多了,因為公共自行車要在指定的地點租借和歸還,使用還是有局限性的。第五、環保。人們騎行共用單車的時候,在考慮經濟因素之上,再加上環保的概念,就更令單車出行成為一種時尚,何樂不為?

就這樣,每增加一個共用單車騎手,就減少了一位「黑摩的」的乘客,這不是一個人的勝利,而是正方加一人,反方減一人的雙倍的勝利。共用單車在經過了大半年的市場培育期之後,選擇在2017年春季之後很多開「黑摩的」的人還沒有從老家過完年回到北京的時機,一舉解決了困擾20多年,依靠行政手段解決不了的「黑摩的」問題以及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運營不好的問題,都被共用自行車替代了。

如同我一開始提到的,人們在預測更遙遠的未來時,通常會提到的大多是不好的、悲觀的預想,馬車的年代預想的是馬糞危機的未來,汽車的年代預想的是空氣的未來,共用自行車的年代預想的是滿街與汽車爭道、隨意亂停、骯髒破車的未來。其實,我們不用太失望,因為在人類文明演化的歷程,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往往是因果循環的。有一好沒兩好,事事難全,一旦弊過於利,人們自然就想出新的解決方法,走入另一個新定義的年代。

(作者: 王宇,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