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460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460期 電子報-再哭就打你?!

王吉達  老師

再哭就打你?!


王吉達吉言吉語:

日前,和朋友在餐廳用餐,突然經聽到一個孩子大哭的聲音,順著聲音看過去,原來是一對父母和一個約3歲的孩子,伴隨著孩子的哭聲,家長在旁邊也大聲的命令他不要哭,而且只聽到家長不斷的說:「不准哭!再哭就打你!」不過,這樣的要求(恐嚇)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孩子不但繼續哭,還哭得更大聲。

接下來,孩子的母親就真的打了下去,孩子應該是受到了驚嚇同時也感到了疼痛,就哭得更大聲,孩子的母親也因為孩子哭得更大聲打得也越用力,而孩子的父親也加入責罵孩子的戰場。我正打算出面制止這樣的行為時,隔壁桌的一位長者早我一步出手;最後是夫妻倆臭著臉,拉著還在哭泣的孩子離開了餐廳,才結束了這場家庭鬧劇。

事實上,在許多公開場所,這樣的畫面並不少見,特別是那一句「再哭就打你!」。這些大人們都很有意思,想透過打他制止他的哭泣,殊不知,越打只會哭得越大聲、越用力,這樣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先不論孩子是甚麼原因哭起來了,顯示這時候孩子已經進入情緒中,這時就應該先安撫他的情緒,了解他心裡(或身理)上的需要,從根本來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薩提爾(Satir)女士曾提出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人們對「事件」的應對方式(外在行為)就像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這些看得見的行為(現象)其實只是整個冰山的八分之一(如圖),另外在水平面以下的八分之七,代表著我們內在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簡單來說,看得見的行為,是由人的內在(水平面下)所堆疊或綜合出來的現象;因此,要瞭解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決定,必須更深層的去瞭解他的內在想法是什麼?

情緒:包括對人、事、物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怒、哀、樂、恐懼。
觀點:個人的看法、理解、詮釋。
期待:心中的預期、希望自己或別人應該採取的行動。
渴望:人的內心都有與生俱來的渴望,包括愛與被愛、被尊重、擁有自由,是個人成長的潛在動力。



既然我們看到的行為只是現象,我們應該先探究形成部屬的行為的背後成因,從情緒開始一步一步的處理:

情緒:接納孩子現在的情緒,讓他的情緒可以和緩下來。
觀點:讓孩子說出想法及其由來,理解他的觀點。
期待:引導孩子說出期待。
渴望:覺察孩子想滿足的渴望。

這是種探究問題的方法,但要靈活運用。我也常常採用這樣的方式和我兒子互動,當他出現某些行為,如:回到家就悶不吭聲地坐在椅子上,我就會靠過去,先說明我觀察到的現象,描述及接納他現在的情緒,了解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委,接著就可以探討他的觀點,引導他更深的去思考自己的想法,以及他當初所期待的是否合理。由於有這樣的對話,所以,即使我兒子現在雖然已進入高中,仍然很樂於與我們分享他的情緒與想法。

回到前面的那個孩子的故事,如果那對父母在孩子情緒爆發前或是剛開始大哭的時候,先安撫他的情緒、同理他,探討他的想法與期待,或許事情會有不同的發展。

(作者: 王吉達,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