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449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449期 電子報-人不盡識可忍

王  宇  老師

人不盡識可忍


王宇管理點心坊:

我女兒同學的媽媽發了個抖音短視頻,他兒子在用釘書機的另一端,使勁的將紙張上的訂書釘碾壓平整,而訂書釘很頑強的立著一個角,怎麼就是不肯躺平。這位五年級的男生就這麼持續的碾壓了兩分鐘,媽媽略帶有一絲絲的著急問他:「孩子,你這是幹什麼呢?」孩子頭也不抬的一邊挖著訂書釘,一邊回答媽媽說:「我怕紮到老師的手。」媽媽在視頻下面用文字寫道,「好險!幸虧沒有對慢性子的孩子發脾氣,原來孩子是這麼的善良!」看到這段視頻,我的心理也是頗有悻悻然的感覺,類似的事情我的女兒也遇到過,我卻採取了對孩子發脾氣的方式,雖然事後也為了自己的魯莽和不寬容向孩子道了歉,但總會有些遺憾掛在心頭。

即使是像孔子這樣被稱為聖人者,也會犯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的錯誤。即使他沒有說出來,但是心裡也是有過狹隘的一瞬間,也足以令我感知到人性裡的狹隘有時是多麼的普遍。《呂氏春秋》卷十七中的《審分覽~任數》就有一個故事:「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歎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是: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斷糧了,每天只能吃點野菜糊糊,很久沒有吃到米了。弟子顏回出去討了米,回來燒火做飯,就在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正用手從蒸飯的瓦器中挖著飯吃。一會兒之後,飯熟了,顏回就請孔子過來就餐。孔子假裝沒看到剛才發生的事情,站起來說:「我方才夢見了我的先人,飯要是乾淨的話,就拿來祭祖吧。」顏回回答道:「不行,剛才有煤渣掉入了瓦器中,丟掉它太可惜,所以我將它挖起來吃了。」孔子感歎地說:「都說眼見為實,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相信的。要靠心來瞭解,可是心也不是完全可以相信啊!弟子們要記住:想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可是非常不容易啊!」所以,知道不難,孔子認為,知道人才是最難的。

聖明之如孔子,還險些錯怪好人,但是文章也確實沒有把孔子描述成聖人,而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會動負面的念頭,還會和弟子耍一個小心眼,比如不直接說:「顏回!我看到你偷吃了!」而是說:「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也正是他的可愛之處。如此這般,就不要說我們這些修行還遠遠不夠的普通人。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而現實的世界裡,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情況呀!

在《管理高爾夫實戰訓練》的課程中,有許多個案例都是考察管理者,在只知道片面的資訊的情況下,能否稍加忍耐,再拿出點時間來去觀察,去等待,去給部屬一個機會,而不是輕易的就下結論,以避免察人之誤。例如:向下管理的第五個案例,某一位部屬在請求調換部門未獲准之後,情緒和產量雙雙下降,主管就不要急著下結論是部屬鬧情緒,而應採取「挾知而問」的方式,先從工作入手談產量下降這類有客觀標準的問題,而不要主觀的認定是部屬鬧情緒,把下屬當成不成熟的鬧事者。在課堂上角色模擬演練當中,只是主管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和員工談話,大多數的部屬就會告訴你真相,比如說:「領導,我剛失戀,情緒波動太大,很想請假休息一下,但是最近部門工作量大,不好意思請假。」真相一出,往往令主管心中高呼一聲:「好險!」

人不盡識可忍,還沒有徹底的觀察清楚一個人的時候,是可以忍一忍的。忍一忍也許還有機會,一時不忍,恐怕就冤枉了一位好員工或者是自己的孩子。我吃過的虧,不敢不永記在心。

(作者: 王宇,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