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146期電子報

第146期 電子報-莫以善小而不為

劉愛雯老師

莫以善小而不為


劉愛雯管理沙拉吧:

聽很多父母對孩子說:「我不期望你以後多麼功成名就,只要不做壞事就好。」聽起來就是”好”的行為標準就是不做壞事,而不是:「孩子!只要你願意做任何一件好事、善事,不論大小,隨時都去做!儘量多去做!」,所以對小孩教育的著眼點,會放在防止犯錯、幹壞事,交壞朋友,而不是助人為善。

今年農曆新年期間,我看到一則新聞:某位小學生在路上撿到一個紅包袋,裡面有168元。家長認為金額不大,又是過年,就當討個吉利,給他當紅包。不料該學童堅持一定要送到警察局。後來沒人招領,超過規定時間,於是依法將168元交還給該學童。當然,最後大家一致讚譽『拾金不昧』!

雖然報導的本身是要強調這位學童的模範行為。但在大家的掌聲中,引起我注意的却是家長的思維。我感到憂心的是,台灣的品德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該做的一件『對的事』,卻因為「金額太小」的理由,告訴孩子可以不用做?那要多大的善事,我們才肯去做呢?

也許有人會這麼想,如果金額大,把他占有了,「良心」容易受到譴責;而金額又是這麼小,丟錢的人也無所謂吧?為了這168元,還要去警局報案或招領,何必這麼麻煩?直接給孩子不是一樣?

但是,如果情況換成是小孩偷了別人家10元,或順手拿走別人的小東西,父母可就認為是天大的事情!但10元金額不是更小?恐怕很多的父母會說:「這跟金額大小沒關係!偷就是偷!」、「現在偷小錢,以後會偷大錢」。

中國人長期只重視「勿以惡小而為之」,忽略「莫以善小而不為」。 其實,對一個窮困的人而言,168元可能是好幾餐的存糧。刷牙時先關上水龍頭,手機充電完隨手拔插頭,少用一雙免洗筷,都只是一個小動作,一個小「善行」,對環保有多大的影響!只要是對的事,就應該去做,就值得鼓勵!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一個小用心,一個好行為,它能成就多大的事。

(作者: 劉愛雯,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