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447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447期 電子報-察言觀色

王  宇  老師

察言觀色


王宇管理點心坊:

「察言觀色」這個成語有人把當作貶抑的話,似乎就是投機取巧、阿諛奉承的前奏,實則不然。它是留意觀察別人的話語和神情,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這是理解他人必要的前奏,也是一種技能。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在進行溝通時,有7%的資訊來自於說話內容,38%取決於聲音(語音、語氣、語調、音量、音調、韻腳等),55%取決於身體語言(頭面部表情、身體姿態等)。所以,在解讀他人心意時,重要的不只是他說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是,他怎麼說的以及怎麼做的。

「察言觀色」語出自於《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意思就是「所謂達,就是品質正直,遇事講禮,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謙恭地對待他人。」然後,孔子又接著說:「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孔子對善意察言觀色的「達人」給出了最好的評價,也對那種「聞人」給出了不好的評價。達人,無論是在諸侯國做事必定會通達,或是在卿大夫家做事,也必定通達。至於聞,只是表面上追求仁德,而行為上卻違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這樣的人,僅僅是在諸侯國做事騙取些虛名,或在卿大夫家做事騙取些虛名罷了。

在《向上管理高爾夫實戰訓練》課程中就有一個和「察言觀色」有關的案例:

你在為這兩件事情向上司提建議時,上司說:「這兩件事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當,如果你認為還可以做得更好的話,那你就直說無妨。」接著,你為他說明你的建議,不過上司沒多久就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他時而看手錶,時而雙手按著辦公桌的邊緣。此時,除了儘快在某個段落結束你的說話之外,你還會如何?

行動方案:
A.向上司致歉:這兩件事情你不夠深思熟慮就向他提建議,之後結束今天的會談。
B.告訴上司:等你說完後,想請他為你指正。繼續你的說明。
C.告訴上司:你還有其他事要辦,為你今天的打擾致歉,結束今天的會談。
D.就你所說的內容,請教上司的看法。
E.向上司致歉:因為你表達能力不好,所以才使他對你說的內容不感興趣,你會把建議內容做成書面報告,再呈交給他,結束今天的會談。

在此情況下,最好解讀上司肢體的訊號帶來的種種可能,他是不是趕時間呢?還是他聽的不耐煩了?不過,別將假設當結論,需要進一步驗證。如果選擇了A、C、E,自以為上司不想再談下去,想趕快草草結束與上司的溝通,得不到上司的回饋,也不知何以然。如果選擇B,繼續的高談闊論下去,對上司的肢體反應視而不見,恰是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的:「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光顧著說話的人,往往也是搞不清楚狀況、不瞭解對方的人。

此刻應當對上司的態度做出反應了!試著就你所陳述的內容,詢問上級的看法,因為手按住桌子邊緣,到底是要起身還是要表達意見的前奏,那就詢問他的內看法,將發語權交給上司吧!如果上司說:「你提出的建議,我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這麼低的預算下完成嗎?」那麼這可能就是他關心的真正問題所在了。如果上司沒有刻意隱瞞什麼事情或者忽略你的存在,往往在你善意的試探,會給出你更為明確的指示或者能更好理解的暗示。

對溝通物件的言語、表情多加以觀察,再學習肢體語言與表情的含義,並將所學運用到實踐當中,多體諒對方的心思和可能做出的反應,替他人多多考慮,必也能夠獲得對方同樣善意的對待,提升溝通的品質。

(作者: 王宇,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