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454期電子報【激勵溝通】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454期 電子報【激勵溝通】問好的問題,拆解「講師地雷」

鄭自凱  老師

【激勵溝通】問好的問題,拆解「講師地雷」


鄭自凱管理觀點:

帶入一個主題的情境,就發生的事件提供五個行動的選項,作為學員研判及小組內的交流,最終決定出其中一項對策加以揮桿,這就是管理高爾夫實戰訓練運用關鍵性事件(Critical Events)發展出來的教學特色。也因此,講師時常會面臨學員各式各樣的異議或質疑,我稱之為「講師地雷」,處理技巧的好壞,往往對課程的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

最近為某家公司主持《向下管理高爾夫,進行到案例6.3揮桿時,五組有一組揮出A的對策,有一組B,有一組C,有兩組E。這個事件的內容是:

長期以來,每天下午三點到四點是「TEA TIME」的時間,員工可以停下手邊的工作,到餐廳聊聊或休息。如今,公司高層決定要取消這項政策,當然這樣做必然不受到職員們的歡迎。公司為此要求幹部向員工宣達,於是你召集員工進行宣導會議。不久你察覺到各部門主管對取消「TEA TIME」政策的處理方式不一,較多的是採取寬鬆不管的態度,而你是少數嚴格落實新規定的主管。今天,在你的辦公桌上有一份用電腦打字沒有具名的抗議信,對你處置「TEA TIME」作風表達不滿。此時,你應該:

行動方案:
A.不以為意。
B.分別與部屬約談,讓他們了解遵行新規定的理由。
C.召開會議,告知他們遵行新規定的理由。
D.召開會議,宣布「TEA TIME」改在部門自己的會議室進行。
E.向上司反映,因為多數同僚的處理方式不一,造成你在執行新規定的困難。

當我說:「既然嚴格落實新規定是少數部門,那就表示,還有別的同僚也跟你一樣。所以,在你去找上司前,不妨去看看跟你一樣堅持的主管,是否有想去找上司,還是不會,以作為你的參考。」這時候,我看到有一組揮E的,其中一位學員陳志良(化名)聽了之後猛搖頭,做出很不以為然的姿態。於是,我說:「志良,你似乎有不同的見解,請告訴大家你的看法,好嗎?掌聲歡迎志良!」志良站起來表示:「第一,自己認為做的是正確的事,就不必在乎別人有否一樣。所以,我不認為,非得去看同僚的做法不可。第二,案例情境沒有寫的很清楚。老師側重的是那封沒有具名的信,我是側重在對大部分的部門沒有落實執行新政策,老闆卻視而不見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定義都可以,沒有哪一個是錯的。」

我複述及確認了他所講的兩點,然後從第二點提出探求性的問題:「志良,你說的很好,的確是有兩個問題點。不過,事情總有個先後順序,對這兩個問題你會如何排序呢?」
他回答:「這要看情況而定,很難說哪個排先,哪個排後。」
我說:「你的意思是需要看情況。請問,你會看怎樣的情況呢?」
他回答:「如果在看到這封信之前,我有聽到其他部屬有類似的抱怨,那我會先處理員工抱怨的事。否則,我會先去提醒老闆。」
我和他確認:「你的意思是,如果有聽到其他部屬類似的抱怨,你會先處理員工抱怨的事,是嗎?」他說,是的。我繼續請問他:「在聽到的當下,你為何不立馬和抱怨的部屬溝通,而是要看到封信之後才做呢?」他無言以對。

接著我問他:「從第一種狀況看來,你的屬下向你抱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到你面前說,一種是用不具名的信。這兩種方式,你鼓勵哪一種?」他回答,前面的那一種。
我說:「很好。所以,如果那封信是具名的信,你會優先找寫的人溝通,是嗎?」他回答,是的。
我繼續說:「志良,對那封沒有具名的信,因為弄不清楚到底是誰寫的,所以你不會優先處理,是嗎?」他說,是的。

然後,我回到他前面講的第一個觀點~自己認為做的是正確的事,就不必在乎別人有沒有一樣,請教志良也請教大家:「這裡有兩件事,一是提醒老闆管管沒有落實新政策的同僚,一是茶時間取消迄今,你一直落實的執行。到底那件事才是正確的事?」現場學員紛紛回答,後者才是正確的事。

最後,我做了總結:「很感謝志良和我的對話,讓我能有機會了解你,也讓現場朋友一起思考這個問題。這個案例提供的ABCDE五個行動選項,有四個全被揮桿出來了。這表示,遇到狀況不明或是各種做法莫衷一是時,最好先以退為進,以靜制動。恭喜揮A的一杆進洞,掌聲鼓勵!」

《禮記》之〈學記〉對「善問者」和「善待問者」的一段詮釋,令我對這次和志良的對話,感到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它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意思就是: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較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響應得小聲,重力敲打,則響應的聲音就很響亮,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後鐘聲才會餘音悠揚傳之久遠,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因此,在面對學員提出的質疑或異議時,講師最好能做個善於發問的人,從容不迫地給學員「撞鐘」的機會,除了能避免因欠缺了解而引起口舌之爭外,也能幫助彼此提升思考及答問的能力,同時,更能磨練拆解講師地雷「不說而服」的功夫。

(作者: 鄭自凱,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創辦人)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鄭自凱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tzukai@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