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431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431期 電子報-這類演講和道歉的成因

王  宇  老師

這類演講和道歉的成因


王宇管理點心坊:

2018年5月一所具有一百二十年歷史的大學校慶,校長在致辭中念了白字,將「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鴻鵠念成了「鴻hao(浩)」,輿論一片譁然,都是說這麼一座文理兼修的大學,校長怎麼能當白字先生?校長的緊張和焦慮我完全能夠體會的到,估計他只恨自己沒有好好準備發言稿。念了白字雖然讓圍觀群眾有了新的熱點話題,但是在新聞天天有的今天,基本上到了第二天,也就不會有人會再想起這件事了。但是校長在第二天發表了一封「道歉信」,就令人大跌眼鏡了。

道歉全文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
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這個錯誤會使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說實話,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次出錯是把這個問題暴露了出來。
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了。開始的幾年沒有課本,後來有了課本,也非常簡單。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統。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只有幾十戶人家。現在人們很難想像當時的閉塞狀態,農場離縣城幾十公里,距離雖不能算遠,但乘馬車要一整天時間。當時不但沒有現在發達的互聯網,連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最近,我剛出了一本書《校長觀念-大學的改革與未來》,其中還提到了當時的情況: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老師只是讓我們背語錄和老三篇。十幾歲時是求知欲最強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書,反反覆讀毛選和當時一本幹部培訓用的蘇聯社會主義教程。我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通過讀毛選和後面的注釋得到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當時都讀過,中學政治課又學了一遍。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這些概念都滾瓜爛熟,也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觀念。」

我很幸運,77級的高考語文考試作文占了80分,詞句和語法只有20分,否則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試前的幾天,讀了一本語法方面的書,剛剛知道什麼是主語和謂語。語法概念不清,上大學之後學英語也多費了很大的勁。

我寫這封信,告訴大家這些,並不是想為自己的無知或失誤辯護,只是想讓你們知道真實的我。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瞭解的。

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準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再次致以歉意!

熱愛你們的校長,
簽名

這封道歉信多是在解釋和批判議論人的膚淺與苛責,不像是一封道歉信,更像是一封批判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演講以及後來的道歉信?我們可以一起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加以詮釋。

1. 高情景文化帶來的溝通的障礙。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情景會對溝通產生影響,中日韓越這樣的東亞國家同樣具有「高情景文化」,人們在溝通時更依賴非語言線索、情景線索、一個人的職位、名譽和聲望等,來瞭解和判斷對方的真實意圖。所以校長的講話究竟想表達什麼,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他講話了,而且講的時間足夠長,聽眾聽不聽得懂也不是最重要的。這個原因導致他的演講中充斥著成語、文言文和套話,只是為了讓辭藻更加華麗些,沒想到用了自己不認識的字、念錯了字,把這個情景完全搞砸了。反之,在歐洲和北美這樣具有「低情景文化」的國家裡,人們的溝通主要依賴資訊傳遞過程中使用的詞彙,其次是書面文字,再次是肢體語言,最後才是正式頭銜。我們在聽西方人士演講的時候,演講者很少使用艱澀的詞彙和古老的拉丁文,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受眾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表述的主張,而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生澀難懂的學問。校長為了展現出與自己的職位相匹配的文化修養,拿出了自己並不常用的成語做演講的內容,結果弄巧成拙。

2.文化障礙中的衝突容忍度和衝突解決方式。
來自「個人主義」的人更容易選擇直接面對衝突,並且願意公佈或者公開導致分歧的根源。若錯誤在自己,更願意承擔責任並不吝嗇道歉以恢復關係。集體主義者傾向於含蓄的承認衝突的存在,儘量避免情感上的糾紛。他們可能會把衝突更多的歸因於情景而不是個人,因此他們認為不需要通過道歉來恢復關係。當這位校長在讀錯字之後,衝突產生,傷害到他和學生以及社會之間的關係後,他選擇含蓄的承認錯誤,並歸因為「文革」期間沒有書可以讀,以期望贏回他人的關係和信任,這是在集體主義大環境之下的一種傷害最小的選擇。

3.權力的來源以及運用的場景。
所謂權力(Power)指的是A對B的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B按照A的意願行事的能力。校長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並且讓學生按照校長的意願行事,則表明校長對學生擁有權力。權力從何來?主要是正式權利和個人權力兩大基礎,正式權力包括強制權力、獎賞權力和法定權力;個人權力包括專家權力和參照權力。校長擁有對雇員和學生的解雇、停職、停學、開除的強制權力,也擁有工資、獎學金、升遷、評優的獎賞權力,當然更擁有校長在組織結構中的職位來控制和使用資源的正式權利。曾為一名化學專家的他不再依靠化學方面的專長獲得「專家權力」,「參照權力」是源於他人的欽佩和願意效仿的程度,顯然此刻的校長也無需再令人欽佩和效仿,所以他對個人權力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如正式權利。然而在研究中表明,「專家權力」和「參照權力」都和員工的滿意度、忠誠度、績效正相關,而「獎賞權力」與「法定權力」與這些結果無關,「強制權力」還會有反作用。而學校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滿意度、忠誠度、績效等指標並不太重要,所以校長對能促進組織溫暖度指標的「個人權力」的追求沒有動力,做出一次打動人心的演講的意願實在是不高,出錯之後道歉的意願也實在是無從談起。

事情已經過了一陣子,公眾的注意力會被下一個熱點吸引,輿論逐漸淡忘了校長的白字事件和道歉事件。我只是以這篇小文記述一下此情此景的背後的成因,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作者: 王宇,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