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236期電子報

第236期 電子報-失溫的產業界

劉愛雯老師

失溫的產業界


劉愛雯管理沙拉吧:

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束了。「產學分離」是這次科技會議的討論重點,諷刺的是,現場竟然沒邀到足夠的產業界人士來參加,十足「產學分離」的寫照。

1978年,國家科學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國科技會議」,決議設立科學工業園區,兩年後新竹科學園區誕生了。1982年第二次會議後,增列生物技術、光電科技、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四項重點科技,都對台灣產業發展影響深遠。四年一次的會議,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從第三次起每次都參加,已是「七屆元老」的張忠謀感嘆「台上袞袞諸公沒有一個產業界,都是學方、官方。問問題、發言的,沒多少產業界的人。產業界對科技會議興趣越來越少,參與度大不如前」。

國科會副主委解釋,有寄邀請函給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對方沒回覆。打電話去問,轉來轉去後不了了之。他相信大老闆們都很忙,不見得能看到每個邀請;國科會主委澄清科技會議前有一個不對外的會前會,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及台積張董事長皆有參加。這樣的說明更讓人疑惑!難道大老闆們會前會有空,開大會時就沒空?還是會前會已經取代大會的意義和價值?那張忠謀為何還要參加大會?

彼得.杜拉克在【管理的使命】一書中有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談「社會影響與社會責任」。因為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正快速發展,傳統理論與習慣已漸不足或不適用。企業社會責任需求激增的原因並不是對企業的敵意,而是因為企業的成功造成社會對企業產生了新期望。相當程度而言,是企業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彼得.杜拉克認為政府愈來愈缺乏魅力,導致人們愈來愈不相信政府有能力解決重要的社會問題,轉而要求及期望其他的領導團體之經理人;二十世紀新崛起的社會領導團體。彼得.杜拉克甚至呼籲,「社會責任是無法規避的一環,如果主要機構的經理人不肩負社會責任,就沒有人可以、或將會負起這個責任」。同時,社會問題是一項挑戰,也是機會的重要來源。因為企業的功能就是藉著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商機。將變革轉化為創新,亦即轉化為新事業,這正是企業的任務。

有些產業代表表示「四年前對政府講過的話,四年後又再講一次」。張忠謀回應「不要以為你講了一次大家就去做了。我認識許多美國國會議員,也是要不斷講同一件事。民主國家就是這樣,包括總統在內也是。假如你有道理,鍥而不捨的話,我想遅早還是會被採用」。

張忠謀一連二天參加全國科技會議,皆坐在第一排,只有一場討論因事離開。他對產業界呼籲「大家應該要對政策更熱心一點!像我一樣熱心」。盼望這句話能喚醒台灣的企業家、經理人,不要只停留在捐款、慈善、社區活動的層次,也能在科技及技術監測、環保、立法方面負起責任。

對產官學越來越分離的問題,政府也許可以責怪企業只想做OEM、ODM代工的心態,缺乏大格局的新思維、新研發,只會不斷壓低畢業生起薪;學校閉門造車,不願和產業合作尋求突破。企業也可以責怪政府政策不明,缺乏願景及具體承諾,會議官僚化。不過與其相互指責,還不如多多鼓勵及認可有更多像張忠謀董事長這種化批評為行動,重視社會國家相關議題的專業經理人,他們盡棉薄之力,持續燃起對社會國家的熱度,相信終能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失溫的產業界不僅幫助不了別人,還無法互相取暖,最後也只好跟著群體一起面臨冰雪的無情。

(作者: 劉愛雯,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