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255期電子報

第255期 電子報-想都不能想錯

想都不能想錯


陳明志管理思維:

中華職棒的各路英雄鼎力支持,組成近幾年來實力最強大的一支隊伍,自然讓全台灣的棒球迷投注最大的關注和期望。其中對南韓和日本的兩場關鍵球賽,先發投手表現非常稱職,然而因為中繼與後援投手無法確保戰果而遭對手逆轉,究其原因是球隊「板凳球員」深度不足,只能依靠少數旅外大咖球員苦撐,最後因為「孤木難撐大廈」而落敗。

曾經有篇文章,分析台日兩國棒球選手養成的差異。首先,台灣棒球從少棒開始,就設定「贏球拿冠軍」為目的,所以只甄選「少數好手」,實施斯巴達(打罵與高壓管理)的教育方式將選手集中訓練,為了打球不僅荒廢了課業,也疏忽了小球員的人格教育,這種「只為勝利不擇手段」的錯誤觀念,造成這些小球員成為職棒球員後,為了錢財利益進而「打假球」的犯罪事件。再者,少棒球隊教練為了獲得勝利,常常過度使用明星選手,當這批選手晉升到青棒或是成棒時,因為運動傷害已經無法在球場上繼續奔馳的選手比比皆是,更由於「菁英主義」的淘汰制度設計,最後能夠參與成棒球賽的選手非常稀少,形成職業球隊的嚴重斷層。

相反的,日本在少棒或青少棒時期,主要以推廣「全民運動與休閒」為目的,在日本「哆啦A夢-小叮噹」的卡通中,常常可以見到小朋友們在放學後一起打棒球,不為勝利只為好玩,少棒的球隊訓練不會因為練球而耽誤功課,甚至功課未達標準就會被球隊淘汰資格,也因此日本職業隊中出身名校的選手非常普遍。另外,在日本「甲子園高中比賽」中,也禁止投手為了球隊勝利,過度使用變化球以保護手臂健康,在上述種種完善的規劃下,日本所舉辦的少棒競賽,很容易就會吸引到一萬五千支球隊參與,也構成將來日本青棒、成棒甚至職棒充足的兵源。

台日棒球發展的過程分析也讓我聯想到,最近開車常常被不打方向燈就直接轉彎或改變車道的車輛驚嚇,除了對駕駛人的不良習慣不予苟同外,回想到多年前考汽車駕照時,我在車輛轉彎或換車道時都有先打方向燈,完成路考時主考官卻說:「這麼多年來已經很少人在路考時打方向燈了」。究其原因,原來是駕訓班的教練,以「通過考試」為目的,而不是以「培養正確駕駛習慣」為目的,因此把教學重點都在放在如何通過困難的路考項目,而忽略了轉彎打方向燈這種基本動作。

彼得杜魯克(Peter Drucker)在他的管理著作《管理者的使命、責任及實務》裡提到:「最初10%的事,生產出90%的成果;其餘90%的無效事情,製造出90%的成本。換言之,成果與成本間存在反比的關係。」所以,事情的開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效能(要達到的目的),接下來才是著重在效率的推動。有句話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顯然政策的「目的」如果設錯了,會比不做還糟糕。如果可以的話,台灣的棒球運動應該重新設定目的,駕照路考項目分數的比重也應該重新設定。台灣棒球,加油!汽車駕駛人,加油!

(作者: 陳明志,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