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437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437期 電子報-把握機運,開拓眼界

把握機運,開拓眼界


李懿我思故我在:

大陸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的聯合樂正傳媒,推出一檔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競賽節目《世界聽我說〜兩岸及港澳大學辯論賽》。該節目通過辯論賽的趣味形式,在中華文化的前提下,著力打造兩岸及港澳青年溝通和交流的平台。「以辯明道,以論正言」。《世界聽我說》以辯論賽為基本載體,結合創新的電視節目形式,在方寸舞臺間展現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鋒,文化的交融。通過不同地區大學的辯論,促進兩岸及港澳地區青年的深入交流,培養傳播中華文化的青年輿論領袖,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節目邀請全球華人齊聚北京,60位最佳辯手一辯高下,針對不同面向等議題進行唇舌爭鋒,最後由詹青雲勇奪華人辯論賽冠軍。

詹青雲來自貴州,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實力堅強,沉穩理性,思路清晰,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應戰中針對青年成才究竟是需要自身能力還是外部機遇,進行反方陳述。她的反方論述側重青年成才除了自身能力,更關鍵的是外部機遇。其中的論點讓我深有同感且印象深刻,摘錄如下:

「外部機遇我覺得就是兩件事,第一件叫時勢,第二件叫環境,時勢是什麼東西,我們在這個時代的洪流裡,作為一個平凡的個體,一定會受到它的影響,有的時候這種影響來得突如其來,有的時候是時代的大勢,我們一路走來,討論了各種各樣的時代變化,男女更家平等,大學擴招,中國的經濟強大,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機遇,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觀點其實就這一個,一個人能不能夠抓住機遇,有的時候真的不怪他自己,而怪機遇,我在貴州長大,我人生中的啟蒙導師,是我的兩個鄰居〜伯伯和阿姨,他們是60年代上海的知識青年,因為上山下鄉的運動去到貴州,我們在他們家做數學題,這樣一步步長大,我要到很多年以後才明白,這份和中國上一代老大學生,和老知識份子的相遇是一種多麼珍貴的機遇,他們給我一種東西叫眼界,是在那個年紀,我身邊所有的人都說,只有學不好理科的人才去讀文科,所以大家都勸我去讀理科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去堅持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雖然最後我能夠去香港是因為我付出了努力,也因為香港開始在貴州招生,可是我踏上這條路,擁有這個意識,是從那份機遇開始的,這個世界上很無奈地有一種東西,你無論怎麼靠自身的努力,改變不了,而需要一個人點醒,這個東西叫眼界,謝謝,」詹青雲(反方)。

詹青雲提到眼界,也就是視野。眼界越寬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境界也就能成就得越高,這就是眼界決定境界。孔子在《孟子盡心上》上提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杜甫在《望嶽》中也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個人的視野之所極,經歷之所極,眼界之所極,也就是心之所止的地方。

擁有遠見和洞察力,視野開闊,方能看得高遠。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現在怎樣,而是將來會怎樣。要看到事物的將來,就必須有高遠的眼光。看清了它的將來,堅定不移地去做,事業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明智的人總會放棄眼前微小利益,去獲得未來更大的利益。

人生遇事最怕落入「隧道視野效應」: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不出去走走,就以為這是全世界。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拓寬自己的視野,不去遇見更好的人,做更好的事,讀更好的書,碰撞更好的思維,你就真的以為當下的生活就是全世界。

以中華文化為本,西方管理技巧為用的管理高爾夫實戰系列課程,在管理領導的理論與個案問題的解決中,除了hard skills的應用,更多的是輔以中國經典中的soft skills,嘗試以更多元的古人智慧與處世論事的深遠境界,來為企業中的領導者打開更高度的視野與眼界,期望將中國先聖先賢的智慧活用於現今的時代。尤其現代洪流中如此多的年輕世代快速崛起,更需要眼界與視野的引導與開拓,這也是管理高爾夫努力耕耘近30年對海峽兩岸所做出的最大貢獻。

其實,要完成人生三業(職業、事業及志業)的志業,堅定不移的意志,以及不畏難的勇氣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有知識不如有常識,有常識不如有見識,有見識又不如有膽識,思想若不轉換成行動,一切都只是夢囈。

(作者: 李懿,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