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712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712期 電子報-從《廉恥》到思辯~教育的新轉向

黃同慶  老師

從《廉恥》到思辯~教育的新轉向


黃同慶慶聲若響:

上個月,北部某高中的國文老師對108課綱刪除顧炎武的《廉恥》一文提出了痛批,認為刪掉《廉恥》一文會讓學生變得無恥,我認為這老師的言論充滿了滑坡謬誤(註1),並且錯誤地將工具視為目的,但這篇新聞也引發了我對讀古文目的的思考:我們讀古文能獲得什麼?只是為了學習道德嗎?或者,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更多?例如思辯能力!

首先,自從去年GPT4等人工智能在全球火熱起來以後,我深刻地覺得未來的教育一定會從「記憶導向」教學轉變為「思考導向」教學,在可以想見的未來,每個人都將擁有一個AI裝置,隨時可以向它詢問任何事情,包括但不僅於語言的翻譯和資訊的分類。因此,如果我們還使用過去單向灌輸背誦古文的教學方法,這就是把人當作機器來教,不僅效益極低,還容易把人教得像機器一樣呆板,不懂得思考。

再者,不論是古文或白話文,都只是教學的工具,「人」才是教育的目的,過去的教育主要是培養良好的公民和擁有謀生技能,而我個人認為,未來的教育更多的是培養「人」具有批判思考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例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的《廉恥》一文主要論述的是「恥」的重要性,並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士大夫無恥,如果我是教師會和學生討論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否真的是「無恥」?為何顧炎武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君子知廉恥」?他的觀點與當今社會的價值觀有何異同?這種觀點在現代社會是否仍然適用?如果你穿越回明朝末年,附身在顧炎武身上,你會怎麼做?我會把課文當工具用討論法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

因為擁有思辯能力可以讓我們對某個議題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當我們面對一個道德問題時,如果僅僅依賴道德規範,在這個複雜多變的時代,很可能會陷入思維僵局,但如果我們能運用思辯能力,就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並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思辯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例如,人們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但透過思辯討論,我們可以理解他人的觀點,並在尊重差異的同時尋找共識,練習接納與包容。

因此,那位國文老師認為《廉恥》這教學工具喪失會導致人的沉淪,這種觀點才是教育家最大的恥辱,就像顧炎武在文章中所寫「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句話也有問題,好像認為只有讀書人才能代表國家,不能全面且客觀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後來遭遇亡國之恥的真正原因吧。

註1: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是一種邏輯謬誤,它不合理地使用連串的因果關係,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以達到某種意欲之結論。

(作者: 黃同慶,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黃同慶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ching@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