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529期電子報【激勵溝通】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529期 電子報【激勵溝通】忠言一定要逆耳嗎?

蘇佳民  老師

【激勵溝通】忠言一定要逆耳嗎?


蘇佳民佳言佳茗:

幾個月前,一位上過《向下管理高爾夫課程的主管遇到下述的狀況來請教我,狀況描述是:
「老師,您好!感謝您在二天課程的教導,讓我收穫很多。我遇到一個棘手的狀況是:我的直屬主管是一個嚴謹、自律甚高的人,最近,他對於部門內員工的服裝儀容進行嚴格的規定,尤其要求女性員工必須穿著正式的「裙裝」上班。我的一位女性部屬,平常工作表現很好,為此非常氣憤,主動找我反應,甚至是抗議多次,我運用課堂所學,採用Accept(受)的作法-傾聽她的抱怨與訴求,了解她的期待,安撫她的情緒與暫時打住她想要離職的想法,我當然知道主管這項規定可能有違法之虞,我個人也是反對的,可是,我要如何和我的直屬主管反應呢?他會不會對我…」。

古人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認真思考,難道良藥一定要苦口嗎?逆耳才能有利於行嗎?這讓我想到《說苑.正諫》一書中有一個小故事: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故事的意思是:吳王想要攻打楚國,告訴身邊的大臣,說:「有誰敢勸導的,死刑!」侍從官員中有個年輕讀書人,想要勸告吳王,又不敢說,便身上帶著小彈珠,拿著彈弓,在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這樣過了三天,吳王說:「你何必這樣使衣服遭到露水弄濕?」他回答說:「花園中有棵樹,樹上有隻蟬,蟬高高在樹上,一邊嘹亮的叫著,一邊喝著露水,不知道螳螂在他的背後呀!螳螂屈身藏著,想著捕食蟬時,卻不知有隻黃雀在他旁邊!而黃雀伸著脖子想啄食螳螂之際,也不知道底下有彈弓在侍候他。三者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自己身後潛伏的禍患呀!」吳王聽了,說:「明白了!」便停止派兵的計劃。

上述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另外有一個例子,卻是失敗的。《三國演義》有一段是如此描述的:
太中大夫孔融諫曰:「劉備、劉表皆漢室宗親,不可輕伐;孫權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險,亦不易取,今丞相興此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操怒曰:「劉備、劉表、孫權皆逆命之臣,豈容不討!」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諫者,必斬。」
它的意思是:曹操預發兵攻打南方荊州,消滅劉備、劉表、孫權等勢力。太中大夫孔融提出諫言:「報告丞相,劉備、劉表都是皇帝的親戚,您不可以隨便舉兵去討伐;孫權依靠長江的天險,盤據地盤,也不容易討伐,今日您要去打他們,師出無名,就是無義之師,恐怕會讓天下人會對您失望的。」曹操聽後,勃然大怒地說:「誰說他們不能討伐?他們都是違抗天子旨意的逆臣,我當然可以討伐!」大聲叫孔融退下,並下令:「如有再提出反對意見者,就是斬頭。」後來,曹操在發兵前殺掉了孔融。

從上面二個故事看來,部屬諫言的目的都是想勸阻上司出兵,卻走上不一樣的結局。除了主子吳王和曹操的人格特質有差別外,部屬用的方法也有不同,一位是以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做為獻策技巧,另一位則是直言不諱且負面評價上司的孔融。在《向上管理高爾夫的狀況14~如何面對上司的錯誤決策,我們會建議採用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必須確認上司的決策是真正的錯誤。
第二步:弄清楚上司這個決策的目的。
第三步:盡可能準備好的問題,問問題也是協助上司思考的方法。
第四步:在提問過程中間接表達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疑慮或看法。
第五步: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案與上司討論。
第六步:無論如何一定要幫助上司,將不好的影響降到最低的程度。

第一步,上司對女性員工穿著裙裝的要求,是否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如果是,才能進入第二步。第二步就是要清楚了解到上司做此規定的目的、背景或原因,可能是他發現員工因沒服裝儀容規定,穿著愈來愈隨便(可能過於暴露、穿拖鞋、有破洞等)、可能是有來自更高階主管的要求、客戶的反應影響公司形象、或有工作安全上的疑慮等;在了解之後,就可以思考如何運用提問方式與空椅子技巧預先演練(準備兩張椅子,先坐到一張椅子扮演自己,再坐在另一張椅子,扮演上司,進行角色模擬與對話的一種技巧),將上司的目的、法律的規定、員工的反應、自己的建議或替代方案,與上司進行一場良善的建言。

幾周後,收到這位學員的mail,他很開心的寫到:他成功說服上司將服裝儀容規定調整為:員工上班均須著正式服裝,不再強制規定女性員工一定要穿裙裝,並表列出一些不合適的服裝儀容,讓員工可以接受與遵守,謝謝老師的解惑!

在現在的職場環境中,「諫言」、「逆耳的忠言」常常無法達到你的目的,雖不至於惹來殺身之禍,卻可能讓你與上司之間關係產生間隙,彼此的距離愈來愈遠,唯有運用好的溝通技巧與充分準備,才能讓「諫言」變「建言」、忠言變「順耳」。

(作者: 蘇佳民,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蘇佳民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justin@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