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597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597期 電子報-大家都開心,何樂而不為?

蘇佳民  老師

大家都開心,何樂而不為?


蘇佳民佳言佳茗:

在《橫向管理高爾夫》的課程中,鄭自凱老師精心設計進行一個名為「跨部門競合遊戲」的活動,由學員分別扮演高階主管(總經理、副總、特助)、中階部門主管(5或6個部門/小組)、基層員工(部屬)三種角色。總經理手中有一張任務說明書,說明需由他帶領各部門主管與員工在規定的30分鐘內完成的三項任務,而各部門主管手中也有一張屬於該部門自己的任務說明書。

前幾個月在某一家公司授課進行這個遊戲時,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印象深刻:總經理在與各部門主管在另一間會議室開會布達任務與研討對策時(遊戲前會先找合適安排有會議桌與椅子的區域,並與各組的座位有些區隔),因此員工無法直接立即知道總經理的三個任務,所以,只能先在座位上看部門的任務說明書,認真地想辦法要完成部門的任務。過了幾分鐘,有一些員工會發現部門的任務說明書有說明自己部門的任務外,還有要提供給其他部門的資訊。於是,開始有員工主動大聲的問:「其他部門/小組的同事,趕快說一下你們的任務說明書中分享的資訊是什麼?」此時,有一個同事大聲地回應:「你們部門為什麼不先說?」另一部門有某一個同事私下小聲地和同部門的同事說:「等一下,別部門願意先告訴我們的,我們再告訴他們我們擁有的資訊;他們不願意先說的,我們也不用告訴他們。」於是,整個遊戲就陷入了各部門各顧各的、各做各的,各部門目標分歧的窘境。

同樣狀況下,在另一家公司當有人開始主動大聲的問:「其他部門/小組的同事,趕快說一下你們的任務說明書中分享的資訊是什麼?」此時,各部門的學員便主動尋找需要的部門和他們分享資訊,在各部門經理開完會議回到部門後,宣達總經理的三個任務時,也能做出迅速且正確的連結,於是最終各部門的任務與總經理的任務都能順利完成。這個團體在「利他」的過程中,同時達到的「利己」與「利他」的結果。

看來,「利己」相反詞是「損己」,而不是「利他」,「利己」與「利他」是可以並存的。但為何人們會有上述只想「利己」(趕緊完成自己部門的任務為先)、沒想「利他」(幫助別部門完成任務為先)的想法或行為呢?我想可能原因有二:

1.人性使然
古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利己」本就是人的天性。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最常被引用的一段話是:「我們能享有晚餐,不是來自於屠夫、酒商、或做麵包者仁慈利他的善心,而是訴諸於他們謀取自利的私心。」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的正常運作,是立基於屠夫、酒商、麵包師傅等等的自私心,而不是源於他們的幫助他人的道德情懷。是故,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出自本性。

2.過去經歷造成
在過去家庭環境、學校教育或社會的活動中,過度鼓勵「利己」的意識或行為,如俗語說的: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管自己鍋滿,不管別人屋漏。企業中過度強調「個人績效」、「明星球員」、「最佳銷售員」等,過度簡化的認為個人績效好,團隊績效就會好,團隊績效好,整個企業績效就會好。

事實上,從學理研究、歷史的驗證已告訴我們:「利己」與「利他」絕不是二分的結果,是可以不互相牴觸的,那如何可以擴大自己的「利他」想法與行為呢?

1.從「心動」開始
「心動」就是想法不同,就是動機改變。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一書寫到:如果動機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動機是利己的,或是邪惡的,那麼不管多麼努力,事情都無法順利推進。是故,您會在上述遊戲的過程中,開始去思考如何幫助其他部門或促使公司完成任務;在生活的過程中,會有如何讓家人過得更幸福的想法;在回到真實的職場環境中,您會思考在工作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如何成就上司、幫助同僚、培育部屬等,於是,「利他」之心開始在您心中擴大。

2.藉「行動」回饋
「利他」的想法、良善的動機需要行為的展現、行動的落實。在遊戲中,您會願意主動尋找需要的部門和他們分享訊息;在生活中,會願意主動去分擔家務,給予家人關懷與擁抱;在職場環境中,會願意主動傾聽同僚或部屬,同理上司或資深同仁,照顧新進同仁等等,實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作為。如此,從行動的實踐,他人的回饋,更能促使「利他」的正向循環。

我相信:想到自己(利己)與幫助他人(利他)都是與生俱來的,但「利他」更需要後天的滋養與引導,以期能變成一種習慣。是故,在《管理高爾夫》授課中,我持續以如何達到「事成人爽」為目標,來引導與作為學員在做各項管理方案決策時的依據,也就是讓學員去思考有無「利己」又「利他」的方法?工作任務成功達標,自己開心、主管開心、部屬開心、同僚也開心,大家都開心,何樂而不為?這是我的親身的「行動」。

(作者: 蘇佳民,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