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674期電子報【激勵溝通】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674期 電子報【激勵溝通】一封信to一群人

蘇佳民  老師

【激勵溝通】一封信to一群人


蘇佳民佳言佳茗:

《橫向管理高爾夫的教學過程中,有學員提到在跨部門溝通或合作時經常發生的一個狀況:「某一些同事總是喜歡在發出電子郵件(email)時,收件人給所有或很多跨部門同仁(To all),而且副本給這些同仁的上司(cc all's boss),甚至在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微信、WhatsApp等)的公司工作群組中,直接發布一堆與我沒直接關係的訊息,讓我覺得很困擾。」此時,有不少學員紛紛點頭表示也遇過類似的狀況。
我接著詢問:「這些郵件或在即時通訊軟體的主旨或目的是什麼?」
學員回覆:「大多是跟催或追蹤某些事,或是要回饋什麼資料、報表的事。」
我進一步詢問:「既然是要這些同事回饋資料,為何要副本給他們的上司呀?」學員回覆:「因為多數同仁都很忙,可能會拖延,所以,要讓他們的上司去關注、去要求他們,也可以讓上司知道他們下屬在忙什麼事。」
「那結果如何呢?所有同事有準時回饋嗎?」我繼續問,
「當然大多數還是沒有準時回。」學員略帶生氣或沮喪的回覆;
我最後問到:「那曾經也做過類似行為的學員,請舉手!」通常大多數的學員都會舉手。

為什麼會發生類似的狀況或結果,我想可能的原因有三:

1.習慣、環境養成
過去這麼做、大家都如此做,即使發現效果不如預期,還是繼續維持相同的溝通模式,只是溝通的管道/載體從電子郵件進化或多了即時通訊軟體。

2.追求效率(Efficiency),卻不一定能達到效能(Effectiveness)
快速地把資訊透過電子郵件或是即時通訊軟體發出,只是「把行政跟催的事情做好、做完」(To do the thing right),充其量只是達成了效率,並非是「做對、做有價值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自然要準時收到同事資訊的機會就不高。

3.責任分散效應(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正面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需要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指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引自《維基百科網站》)。一封郵件發給N個人,就代表每一個收件人的責任只有1/N,於是責任分擔了,每一個人都只是其中之一,不用太在意此事,故又可稱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面對上述類似的情景,我們如何可以提升團隊溝通的效率與效能,或降低「分散責任」的問題呢?我想可以試試下列的原則與作法:

1.慎始原則:
事前訂定一套專案或團隊溝通的行為準則(A team code of conduct)
針對專案或團隊溝通的模式、管道、頻率等,邀請成員一起參與、討論達成共識。例如:(1)何種情況要用當面一對一、會議溝通或電話、語音、視訊溝通?何種情況合適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2)各類(定期性、不定期性、臨時性)追蹤資料、回饋進度的溝通頻率、方式與期限,以及負責同仁(含代理人)。(3)明定不遵守該行為準則的後果。

2.強化責任意識:
針對關鍵訊息同事或較常出現異常的同事進行客製化的溝通
對於結果有關鍵性影響的合作同事或較常出現延遲回報的同事,建議可以依據需要和他溝通、請求幫忙的事項,單獨、客製化的進行溝通(如:單一電子郵件、一對一的即時通訊軟體溝通),必要時,親自打個電話或到他的座位前,當面說明此一事件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千萬不要是您上午發出電子郵件要他下班前一定要回覆某資料,中午在員工餐廳或茶水間碰到他,完全不和他提到此事,一直到快下班時,才詢問、跟催他資料做好、回覆了沒?

3.善用覆盤機制:
每一階段即時總結經驗,從實際過程中試誤與學習
這是我在之前軟體開發公司學到的,因軟體開發的時程壓力大、客戶需求經常變,軟體開發的專案經理(PM)每一天早上會召集專案成員進行約30分鐘的專案覆盤會議:確認目前進度、差異點、原因、改善方案或經驗學習/傳承(Lesson Learned),其中就包含專案或團隊溝通的議題。

菲爾.賓特利(Phil Bentley,曾任英國天然氣(British Gas)董事總經理)在《別再管了! 溝通才是最好的領導》一書分享到:「溝通、溝通、再溝通。你就是必須不停地溝通。但溝通不會自動運作,你也必須有一套好的策略。」即是告訴我們溝通是要去被管理與精進的,「如何溝通」、「溝通什麼」︑「何時溝通」才是「有效能、有效率」的溝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作者: 蘇佳民,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蘇佳民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justin@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