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571期電子報【激勵溝通】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571期 電子報【激勵溝通】只是意見分歧,不必撕破臉

鄭自凱  老師

【激勵溝通】只是意見分歧,不必撕破臉


鄭自凱管理觀點:

台灣的新冠疫情還是相當緊繃,這兩個月以來,網絡社群(臉書、LINE、推特、PTT)常常看到為了疫苗不足、防疫措施、假信息等等問題,因為意見分歧,產生激烈的爭論,憤而退群甚至絕交。

只是意見分歧,不必撕破臉,哈佛商學院行為科學家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提出一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我們的話語中展現「對話接受性」(conversational receptiveness)。

她和其同事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要求數千人對不同意的政治言論寫下回應,從中找出接納性語言的特點。其中一些言論如下:「美國各州都該廢除死刑。」︑「總體來說,應該管制公部門的工會。」以及「對於最近警察和少數族裔犯罪嫌疑人之間的對抗,大眾的反應過度。」接下來,他們讓其他數千人根據回應者的參與度、接受度和心胸開放度,來評估每個回應。運用他們開發的一套演算法,來辨識哪些單詞和片語,會讓一段文字或多或少顯示出更願意接受的態度。這項研究引導出四種策略,有助於我們充分運用對話的接納性,即使在最激烈的意見分歧和政治化的對話中也能運用。

1.表達感激,並覆述及確認你聽到的觀點
你可以說「謝謝你,我理解的是…」或是「是的,我想你的意思是…」來確認你有聽到和你意見不同的觀點,以表明你有興趣參與這個對話。

2.避免強勢表達你的主張
想要展現出願意接納對方意見的態度,最好你先接受對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盤否定,所以要盡量避免過於武斷的強勢表達。例如,對某人說:「你的方法未免太理想了,根本不可能做到。」還不如說:「在某些情況下也許你的方法可能做得到,但是我認為,現在的情況是…。」

3.以正向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也許你可以說:「讓我們考慮,若是減少行銷活動的工作人數,可能帶來的那些好處。」而不要說:「我們不該增加更多人投入行銷活動。」後一種的說法聽起來清楚明確,而語氣是否定的,顯示說話的人,不願意接受進一步討論或其他觀點的可能性。

4.指出雙方有共識的地方,即使共識範圍很小或顯而易見
在許多項研究中都發現,人們即使彼此意見大不同,通常還是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或信念,可以讓他們有交集。例如,當你和某人對新冠肺炎的醫療準則產生不同意見時,或許可以對他說:「我同意我們都希望這個傳染病結束…」或是「我同意維持社交距離對小孩子可能很難…」

以18個洞54個個案群體討論及決策為教學特色的《管理高爾夫實戰訓練》,在開始「揮桿」前,我們常常會和學員分享,想要獲得「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效果,在參與群體討論及決策的過程,小組的每位成員要盡量做到四項行動:

1.當別人在發言時,就算你不同意他的意見,也請專注看著他,身體向前傾,把雙手各五指的手尖輕輕地接觸,在桌面上做出尖塔的形狀,面帶微笑、點頭示意,不插嘴,等對方講完後簡短的覆述他的話,適當的提問,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他的表達。

2.小組長的責任在於引導討論而不是主導結論,所以不宜先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先帶動小組的討論,先引導大家討論「何者不可為」,會比討論「何者為優選」來的容易共識。

3.對不同的意見可以多多提問對方,不要急著要以「少數服從多數」來壓制不同意見者。除非時間不允許,否則不宜過早以投票表決做出決定。因為票數多的也不能代表意見合理性的強度,更何況真理有時候是在少數人身上。

4.小組長要特別留意那些過度強勢表達意見的或是不太發言的組員,讓愛說話的人先傾聽別人的意見,讓沉默寡言的人先發表意見,使群體的討論交流能保持均勻。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不像小人,克制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別人,表面上是一團和氣,骨子裡卻暗潮洶湧。而是在討論最棘手的議題時,抱持完全相反觀點的各方,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運用接納性的談話技巧,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也能理解對方的觀點,透過磨而合達到建設性的對話。

(作者: 鄭自凱,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創辦人)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鄭自凱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tzukai@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