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355期電子報【激勵溝通】

第355期 電子報【激勵溝通】從「囚犯困境」遊戲驗證〜人是非理性、自私的

鄭自凱老師

【激勵溝通】從「囚犯困境」遊戲驗證〜人是非理性、自私的


鄭自凱管理觀點:



「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1950年,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犯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犯困境」。經典的囚徒困境如下:兩個嫌犯分別不被監禁,法官確定他們犯了某項罪刑,但是沒有適當的證據可以定他們的罪,法官指出每位囚犯只有兩種選擇:認罪或不認罪。如果他們都不認罪,法官將裁定他們一項相同而輕的罪,但是如果他們都認罪,法官將從輕發落。若其中一人認罪而另一人不認罪,那麼認罪者提供證據,可受到寬大的待遇,不認罪的人,便會被判最重的罪。以分數表示選擇的結果如下:



《商業談判管理高爾夫實戰訓練》的第一天上午的基礎理論〜創造雙贏的談判,我會帶著學員進行這個「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遊戲。首先將學員分為六組,選出各組的小組長。兩組小組長一對,相互背靠背,第一〜五回合不可交談,每回合舉「A」牌(Accept:認罪)或「D」牌(Deny:不認罪),助教會記錄下雙方每次的得分。第五回合結束之後,彼此可以交談,再進行第六~十回合,通過10個回合的審判,要找出誰是最高分?可獲得獎勵。誰是最低分?要接受「表演頻道」的處罰。

就我的觀察,第一個回合,大概會有兩種情況:

1.多數的人會舉起A牌(Accept:認罪),因為它最壞是-10分,但是有可能得+25分。這是以自己損失最小、不會得到-25分的一種策略。不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多數這樣的結果會是各得-10分,之後,多數人還是會繼續舉著A牌,各得-10分,一直到前五回合結束,各得-50分。

2.少數的人冒著有可能得-25分的風險,在第一回合舉起D牌(Deny不認罪),想透露給對方期望彼此合作的訊號,其結果有兩種:一是對方剛好也是舉D牌,那麼這一對極有可能在後面的九個回合一直舉D牌(不認罪),最後各獲得100分,創造共贏的最高分數。二是對方舉的是A牌,讓對方得+25分,自己得-25分,如果他仍然在第二回合舉D牌,那麼,大多數的人能理解出對手的訊號,而改舉D牌,那麼這一對就有可能在之後的八個回合,一直舉D牌(不認罪),最終一位得115分,一位得65分。
進入第六回合之前,雙方可以彼此交談,以建立第六〜十回合舉牌的共識。這個部分,我發現:

1.如果前面的五個回合,雙方因為都舉A牌而得到-50分,這是個公平的結果,基於不想任一方最後成為最輸者,這個時候,雙方最有共識的是,第六~十回合全部改舉「D」牌,最終總計各為零分。足以見得,不打不相識,人們常常在嘗到不合作的苦頭後,才產生互相合作解決問題的迫切感。

2.如果在前五個回合,有不信任對手的感受,那麼在中場交談時,雙方就比較難以取得全舉「D」牌的共識,所以往往在這一對裡出現最大輸家的機率是最高。

3.在舉「D」牌的共識下,只有少數人會在第九、十回合不講信用,改舉A牌,這樣的人大多不會是最大贏家,不過卻使對方感到被甩了。

我們理性來看「囚犯困境」遊戲,如果十個回合雙方都不認罪,最終能各得100分,這是個共好、雙贏、最為理想的結果。不過,從我主持商業談判管理高爾夫實戰訓練迄今,能夠有這種默契的,實在少之又少。看來,大凡你我,大多是從自私自利、保護自己的利益開始與別人共事。

所以,達成合作關係的確是得之不易,它需要一段磨合的過程,它需要察覺與對方相互共利共害的地方,它需要雙方持續堅持承諾;因為,只要任何一方改變舉牌,自己得25分而讓對方得-25分,犧牲對方、成就自己,使被欺騙的一方留下非常惡劣的印象,信任的關係毀於一旦。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取得對方的支持,就須趁早發出合作的訊號,不可以變來變去,最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也是最笨拙的人。

(作者: 鄭自凱,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創辦人)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鄭自凱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tzukai@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