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182期電子報

第182期 電子報-庸人、賢人與聖人

庸人、賢人與聖人


陳明志管理思維: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時46分,日本發生芮氏9.0規模地震,地震伴隨而來每小時八百公里時速的海嘯,瞬間將日本東京附近城鎮摧毀淹沒。日本雖然從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學到教訓,制訂出幾近完美的「地震因應程序」,(例如:建築物必須能夠抵擋七級以上的強震),也在平時反覆的宣導與演習,教育日本民眾(甚至小學生)具備防震的觀念與作法,例如:在地震時要關閉瓦斯電源,不能乘坐電梯,隨時儲備飲水、手電筒與口糧…等,甚至在2007年10月開始啟用最新科技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在地震發生前三十秒,透過電視、廣播和手機等方式傳送警告,讓民眾能夠做好避險的因應措施。

可惜的是,「計畫無法預料變化」,自認為做好萬全準備的日本政府,沒料到這次地震(芮氏9.0)比之前的阪神地震(芮氏7.2)還要劇烈,所以即使有了比一般國家更完善的防震系統與程序,仍然敵不過大自然無情的摧殘;更想像不到的是,地震造成核能電廠相繼失火或爆炸,甚至可能引起全球性「核子災難」的恐慌。為了這次重大災難,日本首相菅直人與相關政府官員,也透過媒體向日本民眾鞠躬道歉,並且親自指揮處理後續救災事宜。

日本首相與官員的公開鞠躬道歉,讓我聯想到在「向下管理高爾夫」課程中的某個案例。這個案例是主管聽別人說,某位部屬在其背後發表一些批評上司的話,而主管信以為真,便直接指責這位部屬的錯誤,引起部屬情緒性的反應,接下來該怎麼處理?在課堂的討論中,大部分的主管傾向於(A)跟部屬道歉,結束討論。或(B)糾正部屬說話態度。據我初步的統計,海峽兩岸大約有45%的主管選擇(B)糾正部屬的說話的態度,他們的看法是,在還沒弄清楚事情之前,就因為部屬的反彈而向部屬道歉,主管的威信豈不掃地?

人可以分成「庸人」、「賢人」與「聖人」三種。「庸人」常常自以為是,永遠不會檢討自己的過錯;「賢人」屬於「不貳過」,同樣的錯誤絕不再犯第二次;「聖人」則「起心動念,三思而後行」所以幾乎不可能犯錯。

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是否能先勇於認錯,如果主管犯錯卻不願意承認錯誤,怎麼有可能有雅量聽進部屬的建言(或諫言)呢?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死不認錯的主管不但不會獲得部屬的敬重,反而阻礙自己的成長。所以主管一定要時時自我反省,常常檢討,同樣的過錯絕對不再犯,這樣就做到了「賢人」的基本要求。

天底下最笨的人,就是他自認為永遠知道所有的事,所以犯了錯也不自知;而天底下最聰明的人,就是他自認為永遠有他不知道的事,所以態度謙卑,時時反省。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一章提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他的意思是:既便是大部分知道了,還想把不知道的部分搞明白,這是高尚的行為;但是如果明明有不知道的部分,還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大多數人要注意的缺點。聖人之所以沒有缺點,是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努力地改進自己的缺點。

面對大自然的反撲,人類就變得很渺小而且無知,有太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當我們同聲讚嘆日本民眾碰到重大災難,還可以具備「冷靜,秩序,紀律,不怨天尤人」的態度去接受與面對災難,除了展現「異中求同」大和民族的特質,以及「克己〜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強烈價值觀外,能從每次災難經驗中檢討所犯的錯誤,為下一次做最萬全的準備才是「亂中有序」的真正關鍵。

(作者: 陳明志,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