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641期電子報【激勵溝通】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641期 電子報【激勵溝通】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黃同慶  老師

【激勵溝通】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黃同慶慶聲若響:

和老婆搭晚班飛機到廈門進行檢疫隔離,隔天一早趕快打電話回台灣跟爸媽報平安,我當然是盡講好聽話,如房間很舒適,餐點很好吃,絲毫沒有提起前一晚為了申請夫妻同房隔離的波折,更不提凌晨二點更換房間的鳥事,很多出外工作的子女,和我一樣也會對父母報喜不報憂,我覺得有以下三種可能原因:

一︑回應嚴格型父母:
嚴格型的父母對子女有高標準,要求子女達成他們的要求,否則就給予嚴厲處罰,有壓迫就容易有反抗,為了滿足父母的嚴格標準而不堪負荷的子女,很容易用其他方式來達成父母期待逃避處罰,我曾聽過作弊或偽造成績單來欺騙父母親的故事,報喜不報憂也只是這些孩子自保的手段之一。

二︑回應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的期待與規劃行動,他們幫孩子選擇學校與老師甚至未來的配偶、職業,我以前帶過一名下屬,違背父母對他的職業規劃跑來我們公司應徵,聽到他打電話跟家裡聯繫的時候,都是報喜不報憂,因為他要跟父母親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沒有錯的。

三︑回應焦慮的父母:
子行千里母擔憂,有些家長就是習慣擔憂自己的子女在外過得好不好,會不會受委屈,為了不讓已經夠焦慮的父母還要多這些擔心,所以報喜不報憂,甚至會編一些善意的謊言來安慰父母親,這背後的動機是良善的。

對我來說,子女對父母報喜還是報憂,都是溝通交流的過程,只要能夠達到情感連結的目的,報喜報憂並不是重點,而是在這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有沒有讓彼此感受以下三點才是重點:

一︑情感的支持:
感性交流的目的是要能夠獲得情感的支持,我曾遇過子女因為得不到控制型父母的支持,最後斷絕聯繫,彼此不相往來。

二︑行動的理解:
我爸媽也知道我都講好聽的給他們聽,但這也是表達我沒有遇到什麼過不去的困難,讓他們不用擔心。

三︑關係的凝聚:
因為我在乎你,所以希望你開心,因此講些你愛聽的話語,目的是拉近彼此的關係。

家人之間的報喜不報憂,出發點應該是愛而非欺騙,如果是這樣一個原因,那報喜就是一種愛的表現,畢竟家人的交流不像公司管理,需要客觀事實數據來做決策。

(作者: 黃同慶,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黃同慶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ching@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