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600期電子報【經營理念】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600期 電子報【經營理念】打疫苗送現金

王吉達  老師

【經營理念】打疫苗送現金


王吉達吉言吉語:

截至2021年12月20日為止,台灣地區12歲以上累計疫苗接種 34,097,679 人次,接種人口涵蓋率第 1 劑 79.58%、第 2 劑 65.90%。從2021年3月22日第一劑疫苗開打,一開始乏人問津,當4、5月疫情爆發之後,由於疫苗數量不足,出現稀缺搶手的現象,到9月底民間採購及國際贈與的疫苗陸續到貨,施打人數上升之後,出現挑疫苗的現象。

當疫情趨緩,各地疫苗施打意願也降低,為了提高施打率,屏東縣政府宣布12月5日到7日為止,在指定地點施打莫德納疫苗,可以加碼領500元現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月5日也宣布,到12月9日晚上8點錢,到台北車站疫苗接種站打疫苗的民眾,都能獲得禮券一百元,卻也傳出有早先打完疫苗的民眾大喊不公平。

不只台灣,其他國家地區為了鼓勵人民打疫苗也提出獎勵措施,如:香港某慈善基金會推出「打疫苗送樓」,捐出市值3860萬元新台幣的房子;日本政府是接種者可得到約新台幣350元至700元不等消費券;美國各州推出不同的獎勵措施,包括:50美元食品消費卡、樂透、獎學金等;而大陸各省作法也有差異,計有:雞蛋、麵粉、數百元不等的獎勵金。

這樣的金額是否足以提升打疫苗的意願?現金獎勵有解決到他們的疑慮嗎?撇除醫生建議不要打疫苗的人之外,其餘的人是不願意打?還是沒有動力?對於動力不足的人,這個金額是否足以吸引不願意施打的人出來。對於不願意打疫苗的原因又是甚麼呢?

對於要不要打疫苗、打甚麼疫苗的現象被稱為「疫苗猶豫」 ,它是指「儘管有疫苗可用,但民眾遲遲不願或拒絕接種疫苗」的現象。根據2021年7月BBC的報導,科學家們認為,產生疫苗猶豫的原因有以下五種(簡稱5C) :
.Confidence:信心,人們對疫苗的功效和安全性是否有信心?對提供疫苗的衛生機構或製造商是否有信心?對政府推出疫苗的政策決定是否有信心?
.Complacency:自滿,人們是否擔心疾病對自己健康會造成威脅?如果人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就不會去接種疫苗。
.Calculation:計算,人們試圖通過大量搜集資料來權衡接種疫苗的利弊和得失。
.Convenience:便利性,疫苗是否隨處可得?接種疫苗的方便程度如何?是否有任何限制?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集體責任,人們是否願意接種疫苗以保護其他人。

另外,還有政治、信仰、年齡的因素,在在都會影響施打的意願。所以,政府最好還是掌握上述「疫苗猶豫」的根本因素,採取多管齊下的社會營銷作法,以產生策變行為(Alternative Behavior)。在經營管理高爾夫的課程中提到,以成本(cost)和利益(benefit)兩個面向作為社會營銷活動的考量,探討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如下圖:


.策變行為(Alternative Behavior)成本與效益框架
.資料來源: V. Kasturi Rangan, Sohel Karim & Sheryl. K. Sandberg(1996)

使用這四種不同類型的營銷作法,操作重點及成功的關鍵因素如下:


因此,政府在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時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思考:
.A型可以持續強化大家對疫苗防護力及安全性的信心,強調施打疫苗之後感染率確實下降,而且打過疫苗的人即使是被感染,重症率低於未施打。另外,也可以採用恐嚇式行銷,不斷強調未施打疫苗的結果可能不好,誘發打疫苗的意願,但嚇久了也會疲乏。
.B型的策略就是提升便利性,可以配合老人、上班族的作息施打疫苗,或是隨到隨打,讓打疫苗變得更加方便。
.C型除了不斷宣導之外,最好能有其他的措施,例如:利用社群的力量、誘之以利等,促使他們改變意願。
.D型的做法就是不斷的進行道德勸說,把施打疫苗的層次,從個人防護,提升到為保護國家、社會的大愛,對道德、責任意識高的人很有效果。

面對Covid-19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病毒,從2019年底發生到2021年底,已經過多次的變異,每一次的變異都在試探各國醫療體系的的負載能力,也在挑戰疫苗的防護效果,同時考驗著各地方政府的智慧。深願各地科學家及政府,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讓我們渡過這場人類史上影響深遠的疫情,恢復正常的生活型態。

(作者: 王吉達,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王吉達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jason@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