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602期電子報【工作指導】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602期 電子報【工作指導】學而時習之,真的不亦悅乎?

黃同慶  老師

【工作指導】學而時習之,真的不亦悅乎?


黃同慶慶聲若響:

研究所時期,戶外教育課程的教授出了一個作業,讓我們分組去規劃一個行動,這行動需要引發社會關注並產生正向影響,有的去海灘撿垃圾,有的去路口提醒學童馬路安全,我的小組想法也很有創意,用木工做了一個監牢模型,跑到人潮聚集的台北西門町演出行動劇,抗議坐在椅子上乖乖聽訓的教育是一種精神虐待,還被經過的報社記者拍照報導出來。

這是我求學時期印象很深的作業,後來我從事教職,一直提醒自己,「說教式教學沒有效果,填鴨式教學痛過坐牢」,我想了各種方式來喚醒學習動機,也連續十年在AAEE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發表《用體驗活化教學》的教學心得,但十多年下來,我認為教學除了喚起動機還不夠,尤其三年前加入管理高爾夫培訓中心,成為專職講師後,我摸索歸納出影響成人學習成效的三要素~動機、方法、實踐,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一、動機:
動機影響意願,意願影響學習成效。最好的動機引發最好在參加課程前,也就是學習者知道課程目標,也瞭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而不是被逼著來參加的。十幾年前我在某企業培訓部任職時,曾去金山青年活動中心支援一堂三小時團隊合作課程,學員一到教室表情很是不悅,我詢問怎麼了,他們回答我明明是員工旅遊,怎麼還要上課?我回應很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心中OS:合作課程一開始就不合作了),但現在外頭正下雨(感謝台灣北部濱海的多雨天氣),還是我們先暖身一下,等會如果雨停了,那我們就提早下課出去外面玩?爭取到成員同意後,我用了半個多小時喚起學習動機,也讓學員覺得反正外面下雨,這老師課程也還蠻有趣的就繼續上課吧,最後我雖然順利完成課程學員滿意度算高分,但這事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之後課程我一定要課前調研清楚,也要反思該不該把課程和旅遊混在一起舉辦。
另外,成人學習是有所為而學的,所以,課程本身的教案必須環繞在學員學以致用的目的來設計,並且採用能夠引起學習者興趣的教學手法,以誘發其學習的動機,如同主張「THINK➾DO➾LOOK➾SHARE」橫向學習循環程序的《管理高爾夫系列課程,就是運用一個個與工作及生活貼近的案例,引導學員投入其中的情境,每一個案例不會太冗長無趣,案例和案例間還有故事的串連發展,生動有趣。

二、方法:
知道不一定做到,會做也不一定會教,有滿腹經綸的講師如果無法展現出來,那就是以前農村俗語的「茶壺裡煮餃子」,肚中有貨倒不出來,這不只傷了茶壺,也餓壞了學生。所以,不只要把知識與技巧結構化,還要知道要怎樣傳授給不同程度背景的學習者。《管理高爾夫》講師上課時一律採用板書,不用PPT,一個原因是實戰案例教學會引發學員各自不同經驗的聯想,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員的經驗給予回應,第二個原因就是學員程度不同,不能用同一種版本的PPT教材,最好是用他們的話語講他聽得懂的資訊。
這幾年在講授《管理高爾夫》系列課程之中,我也慢慢摸索出901505與241兩個教學原則。901505是指每節課盡量90分鐘就下課讓學員放鬆,一個議題演講控制在15分鐘內講清楚明白,每5分鐘和學員互動一次,可能是提問可能是演練,主要目的是要確認學員狀況也讓他們一起參與課程,而241是指兩天課程我會和每位學員一對一互動四次,大約每半天一次,這可能是下課時間也可以是他們討論時,目的是知道個別學員學習狀況與我教學上的問題,而1就是每位學員每天公開發表一次心得想法。

三、實踐:
所有的學習如果不能應用於實踐上,那很快就會忘記。我這幾年遇到一些朋友陷入知識焦慮,利用週末下班時間進修許多課程來充實自己,但東學一塊西學一塊,一來沒有系統化學習,二來在生活與工作中沒有應用場景,過沒多久就忘了,浪費了學費更浪費時間精力。
《管理高爾夫》非常重視課中、課後追求知行合一的行動實踐,在課中,當學生選擇好行動方案後,我常常邀請他們做角色扮演,也不時會遇到知行難以合一的現象。例如,明明他選的行動方案是要肯定讚美對方,但是演練起來卻像是批評。課後的一個月,我常會從學員自我改善承諾計畫的實施中看到他們的改變,能看到上課之後有用,且用得很好,是為師者最喜悅的一件事情。

《論語》的第一句話說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許多的翻譯都是說經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我個人有不太一樣的看法,我認為「學」應該通「覺」,「習」除了練習更是「實踐」,從學習過程中覺察自己的不足,透過練習實踐來完善成長,才是真正的喜悅,若失去動機又沒掌握方法之後也沒實踐機會,那怎麼可能快樂?

(作者: 黃同慶,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黃同慶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ching@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