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615期電子報【部屬發展】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615期 電子報【部屬發展】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黃同慶  老師

【部屬發展】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黃同慶慶聲若響:

這幾年在社群媒體常看到一類短片,內容講述主角自稱有「社交恐懼症」而鬧出許多笑話,例如用餐時走進餐廳卻看到裡面已有一群同事,趕快轉身逃跑到另一個偏僻無人的餐廳吃著自己不愛的餐;早上上班快遲到,但看到老闆在電梯裡,因為害怕和老闆互動所以改爬二十幾層樓梯到辦公室,這類影片主要是在講現代人不擅長或不想要與人互動的窘境。從台北慈濟醫院的臨床照護經驗得知,台灣人有社交恐懼症的比率約3-13%,且大多肇始於15-18歲青少年,若不及早就醫有38%患者產生如憂鬱症、泛焦慮症、懼曠症等病症,所以如果真感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應該盡早求助專業醫師(本段數據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衛教資料),但若只是不擅長和人互動,對於與人聊天進行社交活動感到焦慮或想逃避,那以下一些作法可以供您參考。

會對於人際互動感到焦慮想要逃避,可能是犯了以下四大社交誤區,若能有所警覺跳出誤區,相信對自己的社交焦慮會有所改善。

.誤區一:怕冷場
有人會認為人際互動時要聊得非常愉快,過程要妙語如珠毫無冷場,這是第一大誤區,人際互動不是去表演脫口秀,你需要的是尊重的傾聽而非舌燦蓮花,而且人際互動時讓人厭惡的不是沉默不語的人,反而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保持專注的聆聽,適時的點頭回應,就是非常好的互動。

.誤區二:怕不足
有些人不喜歡社交是因為擔心互動過程暴露自己的不足,這是對自己不自信的掩耳盜鈴,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亦即每個人都會有其獨特處,而社交的其中一項功能,就是在互動中吸收知識提昇自己的社交能力,所以因為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而不敢與人互動,反倒適得其反。

.誤區三:太敏感
言者無心但聽者有意,我們聽人說話時,可能因為自尊心低落或太過於敏感,他人無心的一句話,被我們過度且負面解讀,使自己受到傷害,反過來也因為自己有這問題,所以也怕自己無心的一句話被他人誤解,所以不敢與人互動。太在意他人導致敏感、緊張,不妨常做正向思考的練習,幫助自己跳脫這個誤區。

.誤區四、差距大:
華人社會長久下來的階級意識,導致因為對方地位明顯高於自己,就覺得自己不如人,因此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自己也曾踩過以上四個誤區,二十五歲以前我非常不善於和人互動,遇到社經地位很高的人講話還會結巴,有一次被當時的同事公開嘲笑後,我才下定決心改善(所以被人批評不見得是壞事)。現在我的工作常要和各地人士互動並進行公開演講,喜歡旅遊的我也在旅途中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之所以能夠從原先的社交焦慮到現在能夠對社交有所掌握,其實就是不斷的提醒自己要做到下面的五項行動。

一、點頭微笑:
人與人的互動大都是從一個點頭微笑開始,我曾每天對著鏡子練習微笑,當我深知自己微笑的樣子,面對陌生人時會更有自信的微笑打招呼。

二、做好準備:
會對人際互動緊張,有時是因為沒有準備,所以在參加聚會前,你可以先想好幾個問題甚至可以提前和親友練習,做好準備也可以讓我們和人互動時更從容。

三、不要遲到:
參加聚會遲到會讓自己更有壓力,所以與人相約要盡量早到,我參加聚會或演講,會讓自己提早到會場,先熟悉場地,然後試著和較早到會場的人簡單互動,這可以極大克服我的緊張感。

四、主動交談:
大多數的社交恐懼都來自於陌生的未知,在逛街時特地選定一個目標開始交談,例如問時間或問路,常常練習就會進步,這樣的練習持續到現在,讓我常在各地旅行時可以結交到不同地方的好友。

五、遠離虛擬: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曾召集一千多位網友做調查,發現高達70%網友達到社交焦慮的門檻,而多項國外研究也表明使用Facebook等社交工具可能導致更多社交焦慮障礙,所以不要沉迷網路,多回到現實與人互動,沒有疫情的時候,我每個月都會參加一場需要互動的講座也是同樣目的。

《道德經》第十二章寫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若你太過在乎他人的言語,他人批評你或誇獎你時就非常驚恐,這就好像背著一顆炸彈在世上行走,這樣的人生怎麼會安穩?我們必須學會自處,也學習自然的和他人互動,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豐富精彩。

不打不相識,或許因為這樣的大鳴大放甚至擦槍走火,使得各家學派能從春秋戰國流傳迄今,豐富了中華文化的思想底蘊,並且影響深遠。所以,在我看來,「我說東,你給我說西」,雞同鴨講,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碰撞出一些火花甚至閃電,也未必全然是壞事。

(作者: 黃同慶,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黃同慶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ching@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