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618期電子報【檢討修正】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618期 電子報【檢討修正】好心卻辦了壞事~從北捷電扶梯的意外事故談起

王吉達  老師

【檢討修正】好心卻辦了壞事~從北捷電扶梯的意外事故談起


王吉達吉言吉語:

台北捷運公司(簡稱北捷)2022年3月12日發出新聞稿,說明在3月11日晚上10點多,板南線新埔站發生電扶梯異常狀況,上行電扶梯無預警下滑,接著隨即停止運作,大約有30名旅客受到影響,其中1名旅客腳踝扭傷送醫治療,5名旅客輕微擦傷隨後自行離站,其餘受影響旅客起身後自行離站;同時新聞稿中說明,經過廠商檢查發現,煞車迴路異常及扶梯齒輪箱外齒盤軸向位移,導致馬達動力無法傳遞,造成向下滑動。

然而3月14日有網友將事發影片上傳臉書,北捷隔日召開記者會時說公司規定所有畫面禁止翻拍,並聲稱將調查事發影片為何從內部流出,確認過程有無違法,如有違規「一定處理」;這樣的說法,不僅有台北市議員們質疑北捷反應慢半拍,甚至質疑北捷在「解決」發現問題的人,也引發不少網友討論與擔憂。

另外,北捷在4月12日的記者會中說明,拍攝的同仁已主動出面坦承翻拍並傳給友人,因工作規則相關規定,錄影資料不得以錄影設備側錄或翻拍,因此北捷會依照公司規定及程序,送交由相關主管及工會勞方代表等組成的考核委員會審議處理,案件目前仍在處理中。

這個事件引起許多的討論,有人質疑北捷隔天為何不主動公布畫面,等畫面流出後卻要對「發現問題的人」算帳,引發了對「吹哨者(whistleblower)」的討論,有人讚揚這種吹哨行為應該予以保護,甚至建議政府應該增加「吹哨者保護條款」,也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只能算是爆料,稱不上「吹哨」。

「吹哨」指的是將組織內部非法、不誠實或是不正當的行為揭露出來,揭發的人就被稱為「吹哨者」。而吹哨的正當性、道德責任、吹哨制度的評估等,多年來一直都有許多的討論,支持的一派認為,吹哨是公民不服從的一種形式,目的是保護民眾免受政府或企業不當行為的侵害,而反對派則認為吹哨違反了保密原則。

之所以會有這些討論,主要源自於吹哨者會面臨來自被指控的組織或團體的報復;因此,包括美、英、澳、日、加、印等,約有十個以上的國家,訂有「吹哨者保護法」,以保障吹哨者免於遭受解僱、減薪等報復或其他不符合個人利益的對待。而這次影片外流,北捷表示如果外流的過程違法一定會處理,更引起大家關心吹哨者的去向。

以這次北捷扶梯倒退下滑的事件來說,雖然沒有公開影片,但主動以新聞稿對外說明事件發生經過及處理狀況,是否隱瞞我認為尚有討論空間,但是將影片公諸於網路是否符合「公益」,就有待商榷;倘若僅是個人不認同公司的作法,就採取這樣的手段,確實不妥。再說,企業大都有內部建議、反饋機制,不走正常流程,卻試圖透過外部的力量影響公司內部作業,動機也可議。

在沒有違法的前提下,上司的作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其實是很正常而且也沒有對錯的問題,但若你認為你有更好的作法想讓上司知道,又該怎麼辦呢?在《向上管理高爾夫中我們提出幾個思考的面向:

首先,不管你想清楚沒有,在向上司提出建議之前,先思考三個問題:
1.你的意見很重要嗎?
2.對於你的意見,上司可能質疑的點是甚麼?
3.面對這些質疑,你如何回應?
這三個問題也在提醒自己,如果你的作法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成本或是有更好的品質、效果,那麼應該要提。但也要事先預判上司的擔心及疑慮,預先做好準備,現場不至於手忙腳亂。

其次,提出想法時請先拋磚引玉,以口頭拋出問題的一部份,看看上司的反應,倘若上司有興趣再往下說,避免強迫推銷。在提出新的建議時,最好把上司關心的點以及上司的想法放在裡面,一方面和原有的目標相互呼應,又能解決上司的疑慮。另外,最好能提出實例及可行性,同時主動提到可能的問題點,準備好對策加以因應,證明你並非空想。

第三,在提出新的想法時最忌諱逼他做決定,讓上司覺得你想操縱、主導他,或是在公開場合(如:會議中)提出建議,在還沒有取得上司的支持之前就四處張揚,這都會讓他感受到威脅及不安。另外,在內容上避免空洞、太絕對、只說新方案的好卻不說可能帶來的問題。

但即使我們花了很多的努力,上司也不一定會接受我們的建議,這除了和上司的風格有關,另外,也可能是上司看到我們不知道的風險,或是超過他的權限,又或者是時機還沒到,當然也有可能上司根本沒明白我們的觀點,或是想讓我們想得更透徹些。但無論如何,在上司採納我們的建議之前,都應該按著原有的步驟往前行。

回到北捷的例子,這位員工如果認為應該將事發當時的影像向社會大眾揭露出來,以免引起外界過多的揣測,那這個出發點是能夠被理解的。但為了避免好心卻辦了壞事,他最好先向上司提出建議,說明採用影像還原事實的好處,並舉出實例證明有及沒有運用影像解釋,分別帶來的好處與缺點。倘若公司接受了建議,可能在後續或是從此之後類似事件的記者會中都會主動揭露,也是好事一樁。但若公司不接受建議,也不宜私自透過其他管道揭露這樣的影片,雖然引起了外界的重視,但卻也讓自己陷入洩露公司訊息的危機中,有點得不償失。

(作者: 王吉達,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王吉達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jason@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