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646期電子報【問題解決】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646期 電子報【問題解決】把危機成轉機,把壞事處理成好事

黃同慶  老師

【問題解決】把危機成轉機,把壞事處理成好事


黃同慶慶聲若響:

年初八十歲父親確診直腸癌第二期,接下來八個多月的療程,應該是我們父子倆這一生朝夕相處最長的時光。從小父親忙於工作,幾乎從未休假,待及我年長又是出外求學工作,也就只有逢年過節,一家人才能共度幾天時光,這半年多的朝夕相處與對話,也是老天賜予我的珍貴時光。

長期教授《管理高爾夫實戰訓練》課程的經驗告訴我,優秀的經理人要能把危機成轉機,把壞事處理成好事,面對父親的病情,我必須要用科學管理思維來應變,幸運的是父親在接下來的醫療過程還算順利,在五月成功完成微創手術,而且術後復原狀況良好,我們家人間的感情也因為父親這次病情而更緊密,反思這八個月的歷程,我想有幾點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理性面對問題: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這時所有的責怪都毫無用處,所以在大腸鏡看到腫瘤,家鄉的醫師還未切片就憑經驗告知我極大可能為惡性時,我開始詢問幾位醫師與查詢資料,確定這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要選擇照顧方便且治療有效的醫院進行複診與治療。

二︑盡量增加決策選項,依照數據與目標迅速下決定:
接下來的半天,我發動所有人脈尋找適合醫療團隊,列出距離我台北住家車程一小時內且有直腸癌治療能力的醫療院所,最後選擇術後存活率、醫院環境、交通便利三項指標都最高分的新店慈濟醫院。
確定方案並獲得家人支持後,我馬上預約隔天上午的該院直腸外科門診,這時距離父親做直腸鏡檢查僅過去六個小時,這要感謝台灣豐沛的醫療資源和領先國際的醫療水平。

三︑客觀陳述狀況與目標:
老父親的病識感較薄弱,表達也較無邏輯容易跳躍,所以在北上求醫車程中,我除了安慰他與母親的心情,也從各角度詢問他的狀況以及醫療目標,並以條列方式記錄,這樣做除了更清楚跟醫師傳達病況外,也因為事前詢問過父母親期待,可以更坦然跟醫師傳達我們的治療目標,避免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

四︑找對方法,採取循序漸進的行動:
父親開始接受化療後體能退步很快,加上確診前十幾年沒有運動習慣,醫師都擔心體能不足以應付後續的化療與手術,我們家人開始嘗試各種方法,最後父親接受且最有效的就是爬我家大樓的樓梯,一開始練習時走一層樓就想放棄改搭電梯,但在陪伴與鼓勵下,慢慢進步到一次三層樓、六層樓、十層樓、十三層樓,到了要手術前,父親已經能夠一天爬三趟相當於四十五層樓的樓梯,這體能的進步對他之後手術大有裨益。
我也從當中領悟一個道理,最好的不一定最適合,我們幫父親安排過運動治療課程、心肺運動健身教練、打太極拳、練健身操等等活動,但就我家大樓那個窄窄的逃生樓梯,讓父親願意常走,父親現在白天去附近公園散步,回家後就直接走樓梯回十三樓的住家,我都誇獎他是八十歲人群當中,最會爬樓梯的那幾個人。

五︑善用具體數字激勵支持:
每次父親成功走完階梯,我都會給予讚美,然後還要幫他發到朋友圈報喜,家人們知道這消息打電話給父親也都會讚賞他的進步,每次化療前的抽血檢驗也是一個具體指標,喝的營養品與做的運動,都會反應到檢驗結果,營養分數與上次抽血對照是進步還是退步,這些數字都可以拿來激勵父親進食或運動。

六︑同理安慰,避免恐慌:
化療過程難免會有些副作用,口腔潰爛、腹瀉、無力、頻尿都是父親出現過的症狀,老人家難免沮喪甚至驚慌,想要買些偏方安慰,這時候要接納他的情緒,有一次父親吵著不要去醫院想要回家,我輕輕抱著父親,把他拉到窗邊的椅子坐下,誠懇的詢問父親在擔心什麼?父親說擔心老家的存摺不見,我聽完後跟父親保證,今天去醫院看診後我馬上帶他回老家處理,然後我當著父親的面打電話給親戚去幫我確定老家門窗是否緊閉,安撫傾聽父親的擔憂後,再提出建議,父親也就容易接受。

七︑相信科學,相信醫學專業:
家人染重症,難免會接受到許多親朋好友的建議,這時候很容易出現許多以訛傳訛的謠言偏方,而人在恐慌無助下很容易受到這些言論的影響,不只多花冤枉錢還搞得身心俱疲,相信現代醫學的論證,那是經過科學實驗與統計的結論,我陪病期間,用我的社交技巧要到一位住院醫師的電話,從此如果有病情相關的疑問,因為負責治療的主任醫師非常忙碌,我就跟住院醫師詢問,通常可以獲得他們客觀的解答。

八︑設定統一的對外窗口,理性面對親友各種建議:
親朋好友知悉父親情況後紛紛表達關切,展現人之常情,我們當然非常感激。但是有些長輩擔憂慈濟醫院只是區域醫院,建議轉到更大型的教學醫院治療,言語之間頗有幾分如果我孝順就應該要讓父親接受更好治療的意思,面對這種越俎代庖的要求,自然由我這長子出面感謝並婉拒,家人們也都知道這類電話都轉交我來處理較好,一來我們家人在開始就對治療方案有共識並決議由我統籌決定,二來我相對更擅長回應這種狀況。

九、耐心陪伴,多些舉例示範:
在陪伴當中,我也發現父親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是經年累月養成,所以要改變不容易,例如父親起床總習慣一躍而起,我就跟他分享分段起床的技巧,並請他照做一次,之後只要看到父親有分段起床,我就會誇他做得很好,若還是老習慣一躍而起,也不可責罵,而是看時機許可給予提醒,父親起床動作的習慣,我們花了快三個月才讓父親改變,這也讓我覺察自己的教學,以後看到學生百教不會時,我就會聯想起這段日子教父親起床的過程,更多點耐心與重複示範。

現在的父親已經開始術後的復健療程,一切恢復的很好,我很感激在這八個多月的療程當中,遇到專業又有愛心的醫護人員,感激過往受的管理訓練,讓我能較理性客觀的面對問題,感激我的老婆與弟弟們,支持我的決策,陪伴父親度過這段療程,這八個月我們家人群組的互動與關懷次數,遠勝過往四十多年,所以,誰說危機不能是轉機,壞事不能處理成好事呢?

(作者: 黃同慶,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黃同慶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ching@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