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262期電子報【工作計畫】

第262期 電子報【工作計畫】拖延症之歌

劉愛雯老師

【工作計畫】拖延症之歌


劉愛雯管理沙拉吧: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患了嚴重的「拖延」毛病,尤其是在辦公室,它就像流行感冒傳播的速度一樣快。最初你可能對某位同事的拖拉非常不滿,然而在不久後的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竟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染上了---工作任務已經確定,卻遲遲不想進入狀態,非要等到火燒眉毛才不得不開動;電話費總要等到停機的那天才知道沒交;信用卡帳單總是拖到最後一天才發現沒還…。

最近網上流行一首玩家自創的MV視頻《拖延症之歌》,它用幽默的旋律和歌詞,經典貼切的唱出了「拖延症」患者們的種種症狀,例如:「期限一週的報告非得到最後一晚才開始熬夜」、「等我刷刷臉書、微博,上上網就睡」、「稍微等會就開始」、「相片先扶正、筆要先排好,這事不搞定,就沒法工作」…等等。很多人聽過後,都紛紛大呼和自己太像了!最妙的是,視頻主角還在片尾對著你驚呼「慢著!你現在不就是在拖延不幹活!為何還在看這個視頻?我確定你一定有些該做的事還沒做。既然你也有拖延症,現在請給我們網評,工作,就明天再說吧!」

拖延(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事情放置明天」。它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經過日積月累,就會影響個人的發展。《聖經》在希臘文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曾將「拖延」一詞更多的被譯成「罪過(sin)」,直到20 世紀初,「拖延」才逐漸具有現下的含義,被視為「以延遲的模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出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的行為。」「拖延症」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目前這個詞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拖延現象現在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對於重要的事一再拖延,管理者無法處理深層的心理問題,但要面對的是工作習慣及技巧的提昇。這種源於認知的誤判或缺乏經驗的原因,例如:高估自身能力、覺得事情很困難、缺乏計畫、為瑣事忙碌、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沒意識到事情會有嚴重的後果、覺得還有時間、完美主義…等等。都能藉由學習時間管理技巧而有所改善。

拖延未必全然壞處。如果面對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拖延反而是最好的處方。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情形,只是贏家致力分辨「可戰與不可戰」,誠如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總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第三個成功習慣即為「要事第一」。

生活中,天天要面對各種需解決的問題及待處理的事物,成功者最關注的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預留彈性、提早進行,分段目標檢查修正,這就是「計劃管理」。因為他們知道,不急的事往往最易被忽略,所以重要的事一再拖延就變成緊要的事,那時只能急忙救火,採取「危機管理」。很多人都誤以為「時間管理」就是多花時間工作,少休息、少娛樂,其實不是;時間管理最簡單的觀念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好,先做完。

「拖延症」無法根治,只能改善。最需要面對的「拖延」是,心中明知該去做這件事,卻遲遲不動手。當你發現那隱隱的焦慮和內疚在醞釀時,就要問自己三個問題:這件事沒做(1).會破壞我的信用或責任嗎?(2).後果可彌補嗎?(3).預估的時間再減少一半,還足夠嗎?如果答案是NO,還是強迫自己,排除所有的藉口,立即動手去做吧!

(作者: 劉愛雯,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劉愛雯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aven@vital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