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第714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第714期 電子報-壓力山大的孩子們

王吉達  老師

壓力山大的孩子們


王吉達吉言吉語:

2024年1/20~22台灣舉辦了2023學年度的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在為文的當下,參與學測的學生們結束了第一階段的壓力,可以稍微輕鬆一點準備過年,二月底收到成績單後才是另一階段壓力的開始,包括:申請學校/科系、準備備審資料、面試;若不幸申請或想讀的學校、科系都沒有錄取,接下來就要面對七月中旬的分科測驗。整個學測的時間表如下:

事實上,學生們在收到錄取通知之前,都不確定是否有學校可讀,不但要準備前面所說的備審資料(包括:個人背景、在學成績、競賽成果、社團表現、申請動機、讀書計畫等),以及準備面試,而部分科系因為申請人數過多,會增加一次考試,大多是數學、物理、化學,同時也要面對高三下學期的課業,以及準備7月中的分科考試。實力好或運氣不錯的學生,六月初確定之後就可以輕鬆一點,但若不如預期,則開始全力衝刺一個半月後的分科測驗。

根據兒福聯盟(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23年2月公布的「2023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發現,學生的壓力程度達嚴重以上共12.2%(嚴重:7.7%、極為嚴重:4.5%)。在調查中發現,有64.7%的國高中生中表示他們目前生活中有困擾,其中前三名分別為學校課業(76.9%)、未來前途(67.3%)及交友人際(43.0%)。

2023年10月兒福聯盟又公布了「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 ,從壓力負荷、學習動力、身心症狀三個面向測量學生學習過勞情形,調查發現有58.9%學生感到學習疲勞(中等疲勞加上過量疲勞),有一成六出現過量疲勞的狀況,而且有24.8%的學生曾因為課業壓力而有自我傷害或一死了之的念頭。

過去,我們認為學生的壓力不外是,學業/考試壓力、社交壓力、家庭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身心健康問題。而這次的調查發現,學生主要的壓力有三大來源:

1.每天大小考試不斷、放學後還要補習、唸書
調查發現,國高中生的學習壓力不只學習新知與作業,還來自於各式大小考試。有59.8%學生參加課後補習,而都市的比例更是達到72.4%,含補習班的考試,有52.1%的學生一週考試超過四天。另外,有63.8%的學生在補習班待到九點,若再加上2小時以上的回家作業、自習時間,一整天的學習時間經常超過10小時,比大人上班時間還長。

2.睡眠不足、運動不夠,讓學生更疲勞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14至17歲青少年每天要睡滿8-10小時,但調查發現,台灣九成以上的國高中生都睡不到8小時,甚至有49.6%的學生,睡眠時數不到6小時。調查還發現,臺灣國高中生每天課後使用3C產品的時間為2.5小時,而一週戶外運動時間中位數僅1小時,運動量明顯不足。

3.家長期待、自我要求高
追溯心理層面的壓力來源發現,當學生感受到家長對課業的期待越高,越學習疲勞。有39.9%的學生表示家長會拿他的課業表現和其他人比較;22.1%的學生認為家長關心課業表現勝過其他生活裡的事情,甚至有15.7%的學生曾經因為課業表現不好而被家長言語羞辱。
高自我要求也是學生的壓力來源之一,有66.6%的學生認為成績無法達到自己期望,有60.7%擔心成績跟不上其他同學;五成(53.9%)學生覺得自己通常比別人花更多時間來學習;甚至有48.6%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作業成績不好而影響一整天的心情。

看完這兩份報告,只覺得現在的學生壓力似乎越來越大,對家長而言,想要讓減少學生的壓力,又擔心失去未來的競爭,這確實兩難,而且需要教育體系、學生、家庭三個方面共同努力,可是改變教育體系又似乎難度更大,怎麼做才可以幫助孩子應對升學的壓力呢?

1.尋求支持體系的協助:
現在的學校都有提供心理輔導的系統,幫助協助孩子應對壓力,可以提醒孩子,尋求協助不是一種羞愧的事。

2.學習自助的技能:
教導孩子學習應對壓力的技能,包括時間管理、問題解決和情緒管理等,培養課業以外的興趣,如音樂、旅遊,或者是找到信仰的依靠,都可以達到舒壓的效果。

3.減輕學業壓力:
轉換到一個競爭壓力不大的學習環境也是一種方式,就如我兒子高中時,班上有同學已經通過資優班的甄試,但依然選擇普通班,他的理由是,與其在那邊天天被逼,不如到普通班透透氣,還可以輾壓其他人,結果證明,他過得很開心,也申請到他理想中的科系。
4.安排適當的休息:
壓力使人成長,但持續的壓力會使人生病;鼓勵孩子們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運動、聊天、發呆,讓自己抽離學習的情境,都比專注在課業上好,另外,最好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保證有足夠的精神體力。

5.家庭成員的支持:
尤其是父母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避免針對學習的責罵、比較,另外主動和孩子對話,引導孩子說出對自己的期待,以及雙方可以接受的結果。

6.接納孩子的差異:
父母要避免將自己的目標或式的遺憾,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接納孩子的現況,允許他們在某些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權,滿足他們的興趣和能力,甚至可以考慮在家自學,按著自己的節奏學習。

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需要全方面的努力,但在無法撼動體系的前提下,從自身的調整開始,這樣可以促進孩子更好地面對壓力,提高他們的學習體驗和生活品質,不要把唸到甚麼學校、科系做為目標或成就的指標,將目光放得更大、更長遠些;另外,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以及生存的技能,可能比學習的成就更重要。

(作者: 王吉達,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王吉達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
jason@vitalic.com.tw